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630804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专题(三) 苏教版【考点精讲】xx年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二是“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三是考查的能力层次为理解,而不是识记。从近年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高考中对这个知识点直接设题、明确考查的时候不多,但结合对实词的理解、对句子的翻译进行考查却比较常见。同时,把握这个知识点对解读文言语句、理解文言文的整体意思也至关重要,因而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这个知识点的复习。【课前预习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乘势起陇亩之中B放逐义帝而自立C身死东城 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知识盘点】四种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做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

4、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例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例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

5、式。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1)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

6、谓语于”的形式。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例如:有罪受。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例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7、积威之所劫“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例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

8、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例如:(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急!”2省略谓语

9、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

10、动词后的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词“于”。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2)省略介词“以”。例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

11、成言。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例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

12、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

13、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例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14、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六、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七、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

15、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做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例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例如: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备考方略】一、四类特殊句式的解题策略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有标志词判断句和无标志词判断句两种大的类别,有标志词判断句又可以分为“者,也”系列和“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