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

上传人:wei****08 文档编号:123603487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专练【知识回顾】“八入手”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1从诗词的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诗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4从诗词中所暗示关键词入手。诗词是诗

2、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诗词的钥匙。5从诗词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6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7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8从诗词的注解入手。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

3、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一、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2题。(分)八尺顾炎武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注】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B. 颈联写诗人驾着孤帆来白帝访刘备,下江东问孙仲谋,采用了虚写的手法。C. 颈联写海上的鱼龙、山中的草木,寄托着作者

4、心中绵绵的愁绪和遗恨。D. 本诗沉郁深厚,感慨兴亡,悲沉苍凉中带着一些激越之感。2. 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1、D 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确实在抒发兴亡之感,但从尾联 “莫话兴亡”“巳白头”,本诗悲沉苍凉,并无激越之感,而是深深的悲痛之感。故选D。2. 国家沦亡以后凄惶悲伤、 无依的心情;在明末清初动荡中作者不屈从命运安排、期望挽救衰颓国势的民族情感;往事不堪回首、旧日的希望只换来鬓发斑白的深挚的悲痛。【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抒发的是国家兴亡之感,而这

5、种感情贯穿全诗。第一二句,“一叶舟”“相将风水”渲染了漂泊无依之感;第三四句,“寻先主”“问仲谋”,作者东奔西走,想要讨问治国之策,运用典故,表达了要极力挽救国势的愿望;而五六两句中的“鱼龙恨”“草木愁”又渲染了这种悲伤与无奈;最后两句“莫话兴亡”“巳白头”,表达了无法力挽狂澜,任头发斑白、时光流逝的深深的悲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34题。(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有删节)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安史之

6、乱尚未平息。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孔子曾经悲叹凤凰不至、麒麟之死,为世衰道穷而感伤。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溪行”句侧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句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 第二联写景,时令已冬但天气尚温,有蚊蚋飞舞;野鸭害怕行人惊扰,纷纷跳入河中。C.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的面貌,情感也产生明显变化。D. “山色”联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宽广辽阔的画面。4.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7、案】1、 B B项,曲解了原句诗意。错在“野鸭害怕行人惊扰,纷纷跳入河中”这个地方,原句“人远凫鸭乱”意思是人走远了,野鸭才乱纷纷地跳入河中,而不是“害怕行人惊扰”。2、 观山水的愉悦,对眼前风光的赞美。第三联就用“何绮丽”“穷壮观”直接表达了这种赞美;生不逢时的苦闷,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第五联借孔子叹凤泣麟和王粲登楼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自己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第五联用“王粲登楼”的典故表达漂泊之痛,而第六联“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则直抒身世之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

8、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从第三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可看出作者对通泉县绮丽、壮美的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两句,运用孔子曾经悲叹凤凰不至、麒麟之死,为世衰道穷而感伤和王粲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的典故,表现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而最后一联“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更是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飘零异乡、壮志难酬的感慨。三、阅读下面这

9、首明诗,完成56题。(9分)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B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C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D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6.

10、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5. D(“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6. 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9分)将进酒城下路贺铸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

11、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注浆:茶水。六国:指秦末趁乱复起的齐、楚、燕、韩,赵、魏。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世辅佐太子刘盈。“裂荷焚芰”,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高流:这里指好饮酒的高洁名士。“二豪”:指贵介公子、缙绅处士。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本词起句写景,描绘了凄风冷露之中古人坟墓成耕田之景,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词人的黍离之悲。B函谷关时平则开

12、,时乱则闭,对于这一现象词人用“开函关,掩函关”代指朝代的更替,写出了时间的悠长。C“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这一句是对商山遗四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表面恬淡,实则热衷权势的丑态。D本词虽怀古伤今,但所咏史事、人物的时间跨度很大,表现的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7A【解析】A项,“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找指国破家亡之痛,不符合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8(1)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从“今人犁田古人墓”、“昔时漫漫流水今人家”两句可以看出;(2)嘲讽了历史上那些忙着追求名利和权势的人“黄埃赤日长安道”到“千古如何不见

13、一人闲”几句表达了对这类人的批判。(3)表达出词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和贪欲而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阅卷老师提供参考答案:(1)历史变迁的感慨:上阙中写古人的坟墓变成了今人的耕田,昔日的江河流水如今变成了村落住上了人家,历史、社会是变化的。(2)对争名夺利的批判:上阙 “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句收尾,是对前句描写的长安道上的人的评论,函谷打开又闭关,时局动荡,他们只关注“无浆马无草”的现状,只热衷于自己的权势,这里有词人对热衷权势者争名夺利的批判和嘲讽。(3)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襟怀: 下阙“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句借古讽今,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体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怀,批判了时人争名夺利的行为。“生忘形,死忘名”,人活着就应放浪忘形,死后也无须留名,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高洁超脱的情怀。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