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521719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新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3)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粗犷(kung) 修葺(q) 歇(xi)斯底里 孜孜(z)不倦B . 狡黠(xi) 斡(w)旋 拈(zhn)轻怕重 骇(hi)人听闻C . 挫(cu)折 缄(jin)默 挑拨离间(jin) 锲(qi)而不舍D . 龟(gu)裂 蛮横(hng) 恹恹(yn)欲睡 惟妙惟肖(xio)2. (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_人们的心灵,使读者思想境界升华;“魔鬼”会

2、使人产生邪念,_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的深渊。我们不能够_,而是要承担;我们不能够畏惧,而是要面对;我们不能够迷失,而是要_。时时要提醒自己: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打击,要学会承受,这样才会成长,才能走向成功!A . 净化 诱使 逃避 理智B . 洗净 诱惑 逃跑 智慧C . 洗涤 迫使 回避 理性D . 美化 致使 逃走 明智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_、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_、安于现状;能力再强,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_、不思进取。A . 置身事外 自甘平庸 踟蹰

3、不前B . 置之不理 自甘平庸 犹豫不决C . 置之不理 自甘落后 踟蹰不前D . 置身事外 自甘落后 犹豫不决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4. (1分)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娴熟 祖藉 销毁 新陈代谢 如愿以偿渊博 秘诀 诠释 光怪陆离 金壁辉煌_改为_;_改为_三、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5. (1分)模仿艾青诗作伞(节选),用对话的形式写一首68行的小诗(句式可以不同)。 早晨,我问伞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伞笑了,它说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四、 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6. (5分)根据提示填空。 (1)_,壮

4、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辞) (2)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_,再而衰,_。(左传曹刿论战) (4)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刻画出一个忧国思家的爱国者形象的诗句是:_,_。 (5)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有“绿”字的古诗词名句:“_,_。”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7.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

5、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词语。 不见曦月 曦:_沿溯阻绝 溯:_飞漱其间 漱: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篇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连绵,写水出突出了不同季节水的特点。B . 这篇文章有很多骈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就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C . 三峡的猿声“哀转久绝”,与山高峡长有关,因为猿声

6、在空旷的山谷里响起容易引起回声。D . 文章结尾引用了渔歌,既能让人体会到峡长、声哀,又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使文章留有余韵。8. (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

7、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乙】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9、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下面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诚实B . 群臣吏民能面刺人之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C .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以致D . 此皆良实 , 志虑忠钝。 良实:指忠良信实的人(2)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又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徐公。B . 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有人想说话,也不敢说了。C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D

10、 .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3)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都是写古代臣子向君主进谏的文章。【甲】文写的是邹忌规劝、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除弊纳谏、敢说真话的故事;【乙】文写的是诸葛亮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故事。B .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有着高超的劝谏艺术。邹忌用现身说法,先以家中小事谈体会,然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谈到国家大事,委婉进谏,使人易于接受;【乙】文中诸葛亮用恳切的言辞,向后主奏表,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令人感动。C .

11、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劝说自己君主的目的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君主能广开言路,接受意见,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实行大治。D . 邹忌和诸葛亮两人相同的地方在于都能为君主分忧,劝君主开怀纳谏,他们都是人臣的楷模,都是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的忠臣形象。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9分)9. (3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烽火台的诉说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

12、办法。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蒋来接应,同御外敌。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

13、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

14、,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 , 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