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344296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文言文中“而” 字的这两种用法一直以来困扰了许多人,但是吕老师的解答并不充分,很难给解决此类问题以切实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他给“而” 的用法分类时所用标准的不统一上,(这其实也是很多语法书存在的问题。)吕老师在文中介绍了“而” 作连词的六种常见用法,前四种从词性的角度来区分,后两种又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来归纳,如“连接动词和动词,或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或递进”、“连接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个动词,表示承接关系”、“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让人无所是从。我们知道,古文中能作状语的词有很多,可以是名词、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关于这一点,动词作状语例释(牛丽霞语文知识1995.7)、

2、 动词作状语考察(章新传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25 卷第 1 期)等文章都有专门的阐述,感兴趣的老师可参看,兹不赘述。 这样一来,“动词而动词 ”这种结构中,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除了吕老师所讲的并列、递进和承接外,还有修饰,那我们应该如何来判断呢?一般来说,并列和递进较好鉴别,关键在于承接和修饰的区分,而丁宏仕老师困惑的中心之点也正在此处。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如果“而” 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 就表示承接关系,如 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 劝学:“登高而招。”

3、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 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 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 “而”都表承接。二、如果“而” 前的动作与 “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 ”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这里的“跂” 和“望”、“拱”和“立” 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 和 “立”为中心语意,以 “跂”与“拱” 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 “而” 都表修饰。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三句中的“而” ,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诚如吕老师所言,这里的“泉

4、”“罍” 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后的“茗”“歌”“ 红装” 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 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 “泉而茗者”,“ 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 ”,今从吕老师在文中的翻译)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相继的,“而” 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 而”也看作承接关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为,这里的“ 罍 ”与“红装

5、”描述的是“ 歌”与“蹇” 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而” 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之浅析“而”是古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而又最灵活的连词,它的基本作用是连接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短语或分句,表示两种行为、性质或事件的联系。从连接的前后两项的意义关系来看,情况很复杂,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用法主要有并列、修饰、承接、假设、因果和转折。其中,犹以表修饰的用法不易分辨,现在把判断“而”表修饰的方法提出来,希望能给广大师生提供一点帮助。看下面这组例句:子路拱而立。(论语?子路从而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吾尝

6、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宗元捕蛇者说)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苏轼石钟山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以上八个例句中加点的“而”并不都表示修饰关系,但有些资料却认为两个例句中的“而”也表修饰,“拱”和“跂”作方式状语。其实,这种理解没有注意到现代汉语语法对这种形式的处理。如“坐着看书”、“站着吃饭”、“走着聊天”、“乘船渡江”,这些短语中的“坐着”、“站着”、“走着”、“乘船”,虽然表示方式或状态,但并不是方式状语,现代汉语语法称这类短

7、语为连动短语,有这一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叫连动谓语句。既然是连动,就绝不可能是修饰关系,而应是并列关系或承接关系。因此“子路拱而立”(子路拱着手站着)中“而”应为并列关系,“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中“而”应为承接关系。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而”表示修饰关系呢?我们分析一下后面六个例句。两句中的“终日”、“晨”是时间名词,作后面动作行为的状语,“而”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三句中的“率尔(轻率的样子)”、“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徐(慢慢的)”都是形容词,表示动作的情态,作后面动词的状语,“而”也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句中的“因其势(根据客观形势)”是介宾短

8、语,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条件,“而”同样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综上所述,古汉语中,“而”表示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就应该是时间名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短语等能够作状语的词或短语,而不是其他词类。这样,就能把“而”表示修饰关系的用法与其他用法区别开来。文言虚词“而”表修饰与承接的区别云南罗平一中郭稳福【提要】文言虚词“而”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修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

9、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关键词】“而”表修饰承接的区别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一、 表承接关系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例如: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句话的意思是:(刻舟求剑者)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

10、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锲而舍之,朽木

11、不折。“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宿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

12、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例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

13、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

14、。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例: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

15、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例有志与力,不随以怠。“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修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