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稿老师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336694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教学稿老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故乡教学稿老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故乡教学稿老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故乡教学稿老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故乡教学稿老师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乡教学稿老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教学稿老师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故乡(教学稿)备课人:武勇 姓名: 时间: 精彩开篇词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 ,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3.体

2、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及对新生活的向往。小说相关知识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2.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因而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

3、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表达技巧归纳】 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你,你们。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他(她) ,他们(她们)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描写方法(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

4、事情节的发展。(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正面、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修辞手法(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拟人: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4)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5)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

5、过渡铺垫、设置线索;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解题思路点拨】1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2)指出人物塑造的方法;(3)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其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再次,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2梳理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概括全文或部分情节;(2)分析重要情节(细节)的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

6、入胜;二是侧面衬托,前后照应;三是揭示人物性格,或表现人物心理;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推动情节发展)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3品味环境描写常见题型:判别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解题思路:可结合具体语境,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2)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下文情节) ,为下文作铺垫;(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4鉴赏表现技巧常见题型:(1)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作用;(2)品味、鉴赏语言特点。解题思路:要求赏析的句子一般为人物描写句或环境描写句。人物描写句赏析步骤:(1)

7、指明该句所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同时点明关键词运用的巧妙之处;(2)点明该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揭示了人物什么心理。环境描写句赏析步骤:(1)指明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多为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或找出关键词(表现力丰富让语言生动优美的修饰词、叠词、关键动词、形容词等) ;(2)指出该句的表现内容;(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揭示出环境描写的作用。5明确小说主题常见题型:(1)联系实际,谈谈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迪?(2)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1)从题目入手;(2)从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把握住人物

8、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 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b)谷 鹁鸪(b g) 颧( qun)骨 折( sh)本 潺潺(chn) 伶仃(lng dng) 恣睢(z su)2解释下

9、列词语。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 )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0、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其中杂文 700 多篇,为我们留下 3800 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 故乡一文,从闰

11、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后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提示:小说以我 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 ) ,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12、2请大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1.(15 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 “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2.(677 段)写“ 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3.(7888 段)写 “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3、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谁是衬托人物 ?谁是线索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 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 ;宏儿

13、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 一气 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新生活。(二) 、妙景我来赏 故乡景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画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记忆故乡图景:景

14、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人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四、板书设计回故乡现实故乡图景(萧条、荒寂)故乡在故乡记忆故乡图景(明艳、美好)离故乡理想故乡图景(全新、幸福)五、拓展延伸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交流】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

15、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乙: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

16、。“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是一个幽静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世界。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出现了那些人物?作者用什么方法刻画的人物?【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 “我” ;对比(二)人物赏析1.闰土的形象(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