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195562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综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答题,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24.据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依仗王权,强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鲁人不从王命,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这表明A.诸侯国的独立意识增强 B.天子权力强大C.嫡长子继承制全面瓦解 D.

2、诸侯混战不断25.唐代均田制进一步缩短了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尤其是提前了与授田直接相关的入老年龄。与均田制推行初期的北魏相比,男子足额受田的年龄有15岁到71岁演变为18岁到56岁,缩短了18年,与隋代相比,亦缩短了4年。这反映了A.唐朝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唐朝成丁赋税负担沉重C.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D.均田制的瓦解26.王安石想变法推行新政,首先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组成起来,统一到其衙门下。王安石意在A.加强君主专制 B.削减三司权力C.削弱地方权力 D.加强宰相的财政权力27.理学是儒学融合佛教、道教思想的新发展。宋明理学相比较汉代儒学的突出不同是A.融合其

3、他学说 B.强调世界本原C.精密的儒学体系 D.吸收外来学说28.甲午战争前,有中国人认为“以饷项言,中国地大物博,财力充盈,自取之无穷,用之不竭。”而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其困乏可立而等也。”这些言论典型体现了当时部分中国人A.具有进取的民族意识 B.能开放、理性对待中日关系C.具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天朝上国”观念延续29.据“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推断符合材料主题的是1887年1920年1936年名称总额名称总额名称总额票号329银行911银行7276钱庄28钱庄16信托公司022典当3典当15储蓄会145保险公司063钱庄银号5典当2合计909

4、12218206A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 B中国金融机构基本实现近代转型C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D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30.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 。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材料中横线上最有可能是A瓜分狂潮 B五四运动C全民族抗战 D人民解放战争31.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C战争思维成为主导 D“左”倾错误开始出现32.丛日云

5、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谈到:“(注:某法)主要内容涉及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部分诉讼程序问题,具有受古代宗教影响的浓厚的形式主义特征和受城邦观念印象的狭隘性、排外性”。这里的“法”指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33.俾斯麦在回忆录中曾经说到:“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德意志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尽职行为”是A发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B组建对皇帝负责的内阁C召集联邦议会 D主持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34.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

6、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这直接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A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B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C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D召唤了知识经济的到来35.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组织层出不穷。图10上海合作组织比较图9国际组织的突出区别是 图9 图10A. 区域合作的地域不同 B. 区域合作的紧密程度不同C区域合作的具体方式不同 D区域合作的时代背景不同第卷 非选择题题(共16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3)结合材料四,对比分析加尔各答与班加罗尔软件业

7、发展的不同及其原因。(6分)40. (25分)16、17世纪的西学东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没有徐光启(15621633)的展臂欢迎、研究热情、有疑必问以及耐心的火候,为利玛窦解释中国人的思考模式并指出文化珍宝何在,亦无法造就史上的利玛窦(1552-1610)。他们两人的互动在科学、文化以及灵修等相遇史写下卓越的篇章。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米榭康德绪材料二 四百年前,利玛窦在中国内地传教交友二十七年,传播基督教文化,学习儒家文化,剃发去髭,换上僧袍,又改穿儒服。1592年利玛窦在南昌着手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他由此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

8、证明基督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盛赞孔子为“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者,使其“同胞断言他远比所有德高望重的人更神圣”。正是遵从这么一条入乡问俗、调适传教的温和的文化路线,他的中文修养渐趋精深,获得愈来愈多的体面的认同。 西学东渐四百年祭光明日报材料三 “他(指利玛窦)用中文撰述的论著和译作,使中国人开始接触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欧洲文明;他用西文记叙中国印象和在华经历的书信、回忆录,以及用拉丁文翻译的四书,也使欧洲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 朱维铮利玛窦在中国(1) (10分)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徐光启面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可取之处。(2) (10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利玛窦到中国传

9、教的国际背景,并概括指出他面对中国文明的态度及做法。(3) (5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利玛窦和徐光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英近代政治改革晚清政治改革英国议会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

10、称为“皇族内阁”。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依据材料比较中英两国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分别指出出现不同的原因。(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角度合理.层次清

11、楚。)历史选做题: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及唐初,商人及手工业者的赋税负担与一般民户相同。设关置市,目的在于管理,而不在于收税。盐酒之类的手工业生产,向百姓开放。武则天时期,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始征关津之税,但行之不久,即被废止。玄宗天宝年间,开征市肆之税,税率为2%。这一税率一直保持到德宗。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政府用度不足,于是令各地向商贾征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或于津济要路及市肆交易之处,计钱“

12、至一千以上,皆以分数税之”。此后商税不断增加,达到每贯200文,即20%,其余非法征扩不在其中。除商税外,唐后期财政地位较为重要的是手工业税是盐税、茶税、酒税和矿税。政府用禁榷即专卖的方式控制手工业品,从中获利。 以上材料均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金卷(1) (8分)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唐后期工商业的变化及原因。(2) (7分)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唐后期工商业变化的影响。46. 【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乔治 威廉 弗里德里希 黑格尔(1770-1831年)是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本质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

13、益的结合,国家的目的在于普遍的利益本身。在他看来,国家虽有保障个人利益的职能,但是这种保护的必要性只是国家的外部现象,而不是国家的本质。认为那种把个人利益看做是人们结合成国家的最终目的的意见,是把个人意志自由绝对化的片面观点。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黑格尔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材料二 国家是自在的、完全独立的整体。在国际关系中,一国既应该受到别国的承认,也应同时承认别国,即互相尊重该国的独立自主。他(注:指黑格尔)说,在国际社会中,“其中每个国家对别国来说都是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因此,维护和保存国家的独立、自由和荣誉是每个国家成员的根本义务,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