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095487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过关课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授课教师:叶 红 授课班级:习水五中高一(24)班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二、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四、教学方法:朗诵、品读、讨论。五、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二课时(详案)一、导入 学习调查:请背得文章二、四部分的学生举

2、手;鲁迅先生简介;口述文章层次段落划分。二、整体把握一请学生回顾文章标题记念刘和珍君,“记”本该为“纪”,纪念,意为形容对失去或者死去的人或物一种留恋怀念的情绪,本文则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写的事哪一件事?它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呢?(学生也许会回答叙述“三一八”事件。)在这里就要特别问学生,文章中有哪些部分是记叙该事件的?(三、四、五部分)那问题就来了,文章的一、二,六、七写的是什么呢?(写作的缘由和总结经验教训和意义)如果这样的话,文章就不只是记叙“三一八”事件了,还包括评价事件,所以,本文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三、整体把握二(一)请学生

3、默读课文,思考并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有刘和珍、反动派、庸人(也许学生答不全面)(二)那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值得作者纪念的呢?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到刘和珍的语句,并分析她的性格特征。先请学生作答,教师在进行点评。1、程君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分析“有始无终”“销行寥落”的原因。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进步性,批判、指责执政府,对统治阶级造成压力,也许杂志发行了第一、第二

4、期,就被封查了,还有没有后面的期刊发行,就很难说了。这也是销行寥落的原因之一吧。分析“生活艰难“的原因刘和珍14岁丧父,家中还有母亲带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庭负担重。生活的年代,更是水生火热的北洋军阀时代。“毅然”,即肯定的、有决心的、坚决的、毫不犹豫的莽原,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思想觉悟高、进步性强的一本刊物。封建专制的时代,人民没有言论自由,进步书刊遭查禁,进步作家受迫害,所以鲁迅编辑的书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刘和珍敢冒政治风险,“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说明她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的坚

5、毅的进步青年。总结,刘和珍爱看先生的文章,是因为其文章具有进步性,具有现实意义,立足于当前的革命趋势,是时代的记录,具有战斗性。而刘和珍景仰、爱戴、追随先生,正是因为看书之人和写书之人心灵相通、志同道合。所以,这里表现出刘和珍是一位追求真理、坚定不移的进步青年。2、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结合课文注释分析,总结出刘和珍不畏权势、敢于抗争的性格。3、我平

6、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在“强拖出校”、“赁屋授课”的逆境之中“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总结出刘和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追随,“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反映出她温和亲切、坚毅乐观、处变不惊、有胆有识、大智大勇的性格。这里的她像一枝绽放的花朵。4、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黯然”情绪

7、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黯然”一词表明了刘和珍的远见卓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6、自觉参加请愿。反映出刘和珍不仅仅是一个追随真理的人,更是一个坚持真理、践行真理的人。7、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欣然”,非常愉快的、自然的(多指表情)。反映出刘和珍为国为民、自觉请愿的性格,是一个勇于献身的爱国青年。这里的刘和珍形象,用花来形容还恰当吗?不恰当,这里的她,更像一棵树,一颗挺拔的树。8、总结刘和珍的性格特点。9、以上内容就是对刘和珍形象的刻画,刘和珍的经历到此结束了没有?她命运的结局是什么?文章中对他最后的描写是死于血泊之中,她的死是罪有因得吗?我们始终微笑的、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确实是

8、死掉了,花儿般的刘和珍君被活活的枪杀了,树干般的刘和珍君被活活的砍掉了。悲剧啊,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和珍的死就是一出悲剧啊!22岁正如花儿般绽放的刘和珍君,玖这样被血淋淋的被摧残了。10、刘和珍是为了什么而死呢?为中国而死,她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11、为中国而死的青年,就只有刘和珍君一个人吗?还有谁?还有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12、学生们请思考,鲁迅先生面对刘和珍以及更多爱国青年的死这一事实,他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沉痛哀悼,悲伤至极。13、穿插欣赏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引领学生感受为中国而死的青年的爱国情怀。假如我是

9、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三)文章除了涉及爱国青年这一群体之外,还描写了哪些人?反动势力(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愤怒、控诉、痛斥。还有“庸人”。作者对比他们失望、批评、唤醒。(四)小结人群及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总结得出文章的写作线索(情感线):悲与愤。四、整体把握之三:记念的缘由(一)解读文章第一、第二部分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

10、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被血腥地屠杀了。表明作者对执政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交代事情的起因,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令人悲愤的日子,也让人们记住三月十八日这个黑暗的日子。也是哀怨长叹的表现。“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2、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11、” “独”,失去战友,悲伤孤独。“徘徊”,悲愤之极,无处排解。“前来”,特意相告,对烈士的真挚怀念。“正告”,真挚的情感。“很爱看”,刘和珍思想进步,与“我”的关系。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即使程君不正告我,我自己就已经有了写文章记念的意向。这句表明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悼念刘和珍君,并表示内心的哀痛和尊重。4、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并非无奈。、对杀人凶手的一种控诉。、表达悲愤之情。5、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12、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无话可说”是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住的并非人间”是对时代社会环境的控诉。6、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出离愤怒”,愤怒到了极点。“非人间”,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最大哀痛”,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奉献”,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反映出作者对敌人无比愤怒 ,对烈士无限崇敬。7、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反动统治的黑暗生活。“淋漓的鲜血”,反动统治的残

13、暴行径。 “哀痛者”,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幸福者”,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 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能勇敢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惨淡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这是何等伟大!何等崇高8、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庸人”是些怎样的人?

14、鲁迅为什么很注意他们的存在?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这是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本原因。那么庸人呢? 社会中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他们善于遗忘,善于麻木自己的精神,偷生在这黑暗的世界;对于他们,革命者的牺牲的惨痛最后只会成为饭后的谈资。非人间依然能维持,在于庸人太多。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9、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写一点东西,是为了揭露和控诉反动统治者的嘴脸。10、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这里写文章是为了唤醒麻木的群众,让他们牢记历史。(二)小结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了对刘和珍的爱,第二部分写了对反动势力的恨,第一层次按照由爱到恨的逻辑顺序,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由,主要是三个方面:记念烈士、控诉罪行、警醒庸人。五、课后作业1、思考文章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写作顺序;2、背诵文章第二、第四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