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之散文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23052977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之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先秦文学之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先秦文学之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先秦文学之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先秦文学之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之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之散文(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先秦时期文学之散文分类 一类是诸子散文 论语 孟子 庄子 墨子 荀子 韩非 子 等 一类是历史散文 尚书 春秋 左传 战国策 国语 等 尚书 上古之书 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 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春秋 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与 公羊传 谷梁传 合称 春秋三传 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 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分为周 鲁 齐 晋 郑 楚 吴和越八个部分 四书 论语 大学 孟子 和 中庸 五经 诗 书 礼 易 和 春秋 孔子 前551 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我国春秋 时期著名的思想

2、家 教育 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誉为 万世师表 千古 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 首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二堂内景 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 圣府大门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是孔子及其 家族的专用墓地 论语 简介 论语 主要记载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 共20篇 是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 录体 对话体 叙事体 内容 上以教育为主 从中可以看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 治学态度 处世方法 为政 章 一 子曰 子曰 学而学而不不思思则则罔罔 思 思 而不学则而不学则殆殆 二 子曰 由 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1 学 3 而 2 思 第一个指思考 动脑筋

3、第二个指空想 两个 而 都是转折连词 相当于 却 可是 一 子曰 子曰 学而学而不不思思则则罔罔 思 思 而不学则而不学则殆殆 第一个 学 是死读书 死记硬背的意 思 第二个 学 指认真学习 4 罔 迷惘无所得 5 殆 怠 困顿 精神松懈而无所得 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 就会感到迷惘 而无所得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 就会有精神松懈 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 子曰 子曰 由 诲由 诲女女知之乎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是知也 也 1 知 一种解释为 知之为知之 不知知之为知之 不知 为不知为不知 的道理 另一种解

4、释为明 智 聪明 通 智 孔子说 仲由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 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真 知啊 2 是 代词 这 这也是学习态度问题 三 子曰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 处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 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但不用正当的 方法得到它 就不要接受的 贫穷与低贱 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 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 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摒弃了仁爱 怎么可能成为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爱的 就是 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爱办事 就是在颠沛流离的

5、时候 也一定会按仁爱去办事的 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 义 不要 利 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 流离 失所的生活 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 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四 子曰 子曰 三三人行 必有我人行 必有我师焉师焉 择 择其善其善者者而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 三 虚数 不一定实指三个人 这里指几个人 2 焉 兼词 的人 3 师 值得取法 学习的人 4 而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 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 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对他们的缺点 要 注意改正 5

6、 其 其中 他们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 到处都有老师 6 善 优点 五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说 逝去的时光如同这流 水 日夜不停 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 停的流逝 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 快 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六 子曰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 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 道理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 才能识别一俱的品 质 朱熹 士穷见节义 世乱识忠臣 荀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 不在是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忠臣 元代无名氏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郭沫若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 七 子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7、 孔子说 管理者自身行为端正 没有命令也有人去 实行 管理者自身行为不端正 即使三申五令人们也 不听从 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在学习生活中 管理者要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以身作则 八 子曰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 身以成仁 孔子说 志士仁人 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 损害仁义的事情 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 义的原则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原为 礼记 中 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 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 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 孟子 中庸 合称为 四书 大学 介绍 课题释疑 大学 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大人之学

8、大学 是对 小学 而言 是说它不是 详 训诂 明句读 的 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 等文 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而是讲治国安邦的 大学 大学 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道理 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 学习伦理 政 治 哲学等 修己治人 治国安邦 的大 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 同样有 博学 的意思 大学 的主体是 三纲 八目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整体感知 修 修身 加强自身修养 齐 齐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家族 治 治国 治理好国家 平 平天下 使天下

9、太平 大学 一文不长 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 但却是先秦 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 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 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 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示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 是儒家 入 世 思想的全面体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 国者 先齐其家 1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2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 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3 致知在格物 4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 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

10、家齐 家齐而后 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1 齐其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兴旺发达 2 修其身 修养自身的品性 3 致其知 使自己获得知识 4 格物 研究万事万物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 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 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想要端正自己内心 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 想要心意真诚 就要先 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 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 推究事 物的原理 然后就会拥有知识 拥有了知识 心 意就会诚实 心意诚

11、实了 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 才能修养品性 自身修养好了 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 家庭整治好了 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 国家治理好了 就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5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6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7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 者厚 8 未之有也 9 注释 5 庶人 指平民百姓 6 壹是 都是 本 根本 7 末 相对于本而言 指枝末 枝节 8 厚 重视 薄 轻视 9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宾语前置 没有这样的 道理 事情 做法等 从天子开始 一直到普通百姓 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 那是不可能的 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 他所轻视的

12、反而厚重 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这里所展示的 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 是指明德 新民 止 于至善 它既是 大学 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 垂世立教 的目标所在 所 谓八目 是指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 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它既 是为达到 三纲 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内容分析 八目 格物 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 事万物 诚意 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 能 够做到诚实 不自欺 正心 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致知 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齐家 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修身 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 度 是 大学 中对人的

13、培养的最高要 求 它处在 八条目 的中枢地位 治国 和 平天下 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八 目 关 系 正心 诚意 格物 致知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目的 基础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 内容归纳 孟子 前372年 前289 年 山东邹城人 汉 族 名轲 字子舆 又字 子车 子居 父名激 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 文学家 政 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 孟子 一书 属语录体 散文集 孟子图 孟子庙亚圣殿孟子故里 作品简介 孟子 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 反应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 教育 哲学 伦 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共

14、七篇 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合 著的 与 论语 大学 中庸 合称四书 一 庖有肥肉 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 野有饿 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 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 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饿莩 殍 死去的人 为 作为 恶在 何在 哪里在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 马棚里有壮实的马 可是老百姓面带 饥色 野外有饿死的尸体 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野兽自 相残食 人们见了尚且厌恶 而身为百姓的父母 施行政事 却 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 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率兽食人 为政者只顾自己的享受 而导致民生困苦 而毫无感觉 对人民的暴虐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

15、 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 血缘关系的小孩 言下之意君王若施仁政 推及这种高尚的品 德 天下可在掌心里面转动 二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 故 人不独亲其 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 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 其上者 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 之忧者 民亦忧其 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

16、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 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 吗 孟子回答说 当然有的 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 就会非议 他们的国君 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 可是为 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 也是不对的 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 为快乐 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 假如国君能以人民 的忧愁为忧愁 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 与天下人同 乐 与天下人同忧 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 从来也没有 过 孟子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 乐之中 而应乐民所乐 忧民所忧 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式有利 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少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 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内城外城围 语气词 甲衣 兵器 武器装备 米 谷 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护城河 这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