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935569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必修课毕业会考语文总复习 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长歌当哭( dng) 山阿( ) 浸渍(jn ) 攒射(cun )赁屋(ln ) 惩创(chung ) 菲薄(fi ) 尸骸(hi ) 洗涤( d )殒身不恤( x ) 转辗(zhn) 篱笆( ba ) 解剖(pu ) 吠叫( fei )堕入( duo ) 包袱( f ) 绿草如茵( yn ) 舔舐(sh ) 内讧(hng )怙恶不悛(h )(qun ) 戊戌(x ) 叱咤( zh ) 莅校( l )不能自已( y ) 屏息(bng ) 涕泗( ts ) 繁冗( rng ) 蓟北(j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 黯

2、)然 jio( 桀骜 ) 屠l(戮 ) ( 噩 )耗 干lin( 练 ) fi(绯 ) 不dn(惮 ) di( 喋 )血 通di( 牒 ) 作y(揖 ) 租ln(赁 ) 浩ji( 劫 ) 编j( 辑 ) j( 缉 )拿 qng(罄 )竹难书 修q( 葺 ) hn( 酣 )畅 jing( 迥 )乎不同 显hun(宦 ) 精hn( 悍 ) 三、解释下列字词。出离:超过微漠: 依稀、淡漠 桀骜:性情倔强,不顺从喋血: 流血满地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长歌当哭: 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绯红:鲜红无端: 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赁屋:租房子绿草如茵:绿草像垫子一样 浩劫:大灾难四、文学常识鲁迅,原名 周

3、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狂人日记 。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有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而已集 、 且介亭杂文 、 南腔北调集 等。巴金,原名 李尧棠 ,现代文学家。长篇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小狗包弟出自他的散文集随想录。梁实秋,现代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 雅舍小品 为代表作。五、背诵检验。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 ! , 。真的勇士, , 。六、阅读理解。记念刘和珍君阅读训练1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组是

4、C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我已经出离_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_;以我的最大_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了我的_。A悲愤 愤恨 悲痛 哀痛 痛苦B悲哀 愤恨 悲凉 痛苦 苦痛C悲哀 愤怒 悲凉 哀痛 苦痛D悲愤 愤怒 悲痛 痛苦 痛苦2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长歌当哭 )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出离愤怒 )C到处都是帮凶。(广有羽冀 )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殒身不恤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D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

5、中灭亡。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4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 C A批评庸人,表在对庸人的不满。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D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各项是AB D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

6、对未来的意义。6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东晋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鲁迅引用此诗有_青山埋忠骨之意,_之意,寄托了作者_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_的深挚感情。7、选出对划线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D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

7、者”和“幸福者”。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8.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B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划线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划线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

8、难烈士的惭愧心情。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划线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C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2.“其”指代的是(D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B )。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7-11题: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

9、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对文中第段理解正确的是 A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

10、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C苟活者是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2对文中第段理解正确的是 C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3下列对“中国人”理解有

11、误的一项是 C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A“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C泛指所有中国人D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三、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

12、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1文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 “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2文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 2文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