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671632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二轮复习-阅读与写作.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第一轮复习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经过第一轮对考点知识的有针对性的“全、细、实”的复习,学生的知识需要进行整理;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对高考考点的研究,以整合学生已知知识,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应试训练。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答案在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和说明的解读中都可以寻到蛛丝马迹,近年的高考试题就更是“活标本”,学习、研究、揣摩它们一定会有大收获。后期复习的主要课型是资料练习和讲解,要树立资料质量决定备考质量的意识。高度重视资料的精选与精编。备考阶段,资

2、料就是实际意义上的教材,它决定了备考的内容与方向,倡导用好用足历年各地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功能,高考题本身就是最高质量的复习题。阅 读高考阅读,包括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又包括实用类阅读和文学类阅读。虽文体不同、时代有别、风格各异,但作为考卷上的阅读素材来进行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从阅读心理以及命题意图等方面来看,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例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2005京卷11题)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解析

3、】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2009京卷11题)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 高者抑之 / 下者举之 / 有馀者损之 / 不足者补之 /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 人之道则不然 / 损不足以奉有馀 /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 唯有道者 /

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功成而不处。这道题考查文言断句,这种方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能是考虑到选文内容较为陌生,命题把原文分成了两段,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但是,本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考生只有读懂大意,才能按照文言文表达的习惯断句。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山”字属于前句,第二个“山”字属于后一句;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

5、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曰”字也颇具干扰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曰”字往往译为“说”,可是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断在“曰”后

6、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曰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而”这个承接虚词,将“见”和“爱”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之”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因”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此题难度系数仅为047,得分率较低。古文断句考查的实质依然是对文意理解的考

7、查,它并非一个纯技术性的东西(如“逢也必断”一类的口诀式操作)。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能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基本原则,而是一头扎进字里行间的“小胡同”中难以自拔,要么误读要么费时,总之是阅读效率很低。以“天之道”一段文字为例,如果能够大处着眼,抓住“天之道”“人之道”“有道者”“圣人”这4个内容上的关键词,明确这段文字是以“圣人”为表述重点和最终归宿的言“天之道”是为说“人之道”,说“人之道”是为谈“有道者”,谈“有道者”是为写“圣人”。一段文字的“大环境”“大逻辑”“大意图”把握了,再具体审视行文细节,句间关系便清晰得多。例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10分)(2009年京卷12题)西江月 黄陵庙(又

8、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参考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示例)“波神留我看斜阳”一句,作者把遇到的大风大浪,道路受阻的情况想象成水神有意留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足以体现他乐观的心态。(示例)“唤起鳞鳞细浪”,作者把滚滚

9、波涛比喻成鳞鳞细浪,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胸怀。(示例)“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期待明天风向回转,天气变好,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示例)“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成龙宫的欢庆音乐,表现了他开朗达观的胸怀。译诗重阳之日,惊心在暮秋时节。彼此惦念,感叹于天各一方。离别的愁,消受这杯浊酒。含泪的眼,但见一地黄花。茫茫天地,尚有一颗拳拳之心;千古江山,目睹一头花白的发。满腔赤诚的你,曾千里相牵;飘零在外的我,已无家可归。【古诗解读】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一诗,由诗题可知,是

10、首酬答之作。即他人赠诗在先,作者应答于后。这位“王处士”,乃顾炎武的友人王炜。“处士”指旧时有才德而不愿出来做官之人。王炜的原诗如下:“孤穷迢递八荒游,肯逐轻肥与世谋?霅水菰芦谁吊影。蒋山风雨自深秋。已从敝笈留千古,欲向空原助一抔。满眼黄花无限酒,不知元亮可销忧。”(秋日怀宁人道长先生)此诗不仅道出顾炎武漂泊四方的人生经历,更写出了其孤独、耿直、忧郁的性情。其中“满眼”“不知”两句,则寓有作者对朋友的劝告:当效仿陶渊明,重阳之日赏秋菊、饮美酒,还是以旷达为怀才好。正因了朋友的这份惦念和牵挂,才有顾炎武的这首酬答之作。顾诗中的许多抒写,是与王诗相交拍的。“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是日”,指诗

11、题中的“九日”,即阴历九月九日重阳佳节。一个“惊”字,透露出诗人不安的心绪。“秋老”,表面固然有“秋深”之义,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指人这便与颈联的中的“鬓华”二字产生关联,共生憔悴老态之感。“相望”二字,点出故人之思,与王诗交接。“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此二句当由王诗“满眼黄花无限酒,不知元亮可销忧”而来。同是饮酒看花,而“离”“愁”二字,道出诗人心曲。此中的“离”字,既是远离故人的“离”,恐怕也是远离故国的“离”。此番心绪,不与知交说,更与何人说呢?友人离别之伤,国家兴亡之痛,二者相熔铸,由此始。“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上联既已将友情与爱国情相熔铸,本联中的“肝胆”二字便有两层意思:一是

12、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一是朋友间的肝胆相照。前者是表明心志;后者是对故人的感念,与尾联“多蒙”句相承,一脉贯通。“江山阅鬓华”一句,亦可作多种解释。“阅”取“看”之义,江山看“我”白了头,有物是人非之慨;“阅”取“经历”之义,江山历尽沧桑(如戏词中“无数青山白了头”),有江山易主之慨。这两种情愫均与诗人国家兴亡之慨相通。故似可并存。“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尾联“多蒙”二字,回到“酬答”的诗题中来,强化对故人的感念。“无家”的表白,既指“小家”,亦指“大家”远离亲朋的寂寞,痛失故国的零落又交织作一处,与前文“惊”“离”“愁”等写心之语相合拍,将自己沉郁、冷寂、寡淡的内心世界抒写得真切、动人。可以

13、说,对挚友亲朋的依恋,对前朝影事的眷恋,构成写此诗的心理基础,最终合成了这首酬答悲吟。 两个设问,第一问(“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乃整体性设问,即作者心志;第二问(“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则是考查局部与整体的关联,即相关诗句对“诗心”的支撑。例4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0分)(2008年京卷12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

14、势,志存恢复。“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参考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1分)阅:见证。(1分)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分)【试题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通过诗下注解可知,顾炎武乃爱国诗人,且对恢复前朝念念不忘。故这里的“肝胆”二字是向朋友袒露志向,后又有“江山”“逐客”作保,因此“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的结论不难得出。而面对朝代更替,因“江山”而人老,“阅”字取“看”的意思,再引申为“见证”,与上文的“肝

15、胆”相连,便有“故国山水知我心”的意味。因此,“阅”作“见证”讲,是可以通过上下文推出的。“肝胆”“阅”的意思确定了,这两句诗的思想情感亦顺理成章:人虽老,但心未老,即使复国(诗下注解提示)无望,亦坚持到底。一题多问的妙处即在这里答案之间的因果关系颇鲜明。但是,“肝胆”“阅”这两个词,是否只作“爱国之志”和“见证”讲,也确有进一步探究之必要。先说“肝胆”。“文本解读”中探讨了本诗将爱国情与友情相熔铸的特点。从阅读本身来看,如果没有诗下注解,“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多蒙千里讯”等抒写,则更多地指向了朋友的两地相念。一般而言,若没有注解的提示,大部分读者也许是不会过分关注“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的。换言之,是命题者用注解将读者引到答案上去的,而不是用诗歌本身。而诗下注解,又只给出了诗人“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的信息,不给诗人与友人以诗相酬的任何信息,而后者恰恰离“这一首诗”更切近。似乎可以说,诗下的注解,消解了原作多元的意义,使阅读的结论显得单调。再说“阅”。诗语常有跳脱,这也是诗无达诂的原因之一。故只要文理通、事理通、情理通即能自圆其说。“江山阅鬓华”一句,“阅”与上句“天地存肝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