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是党生命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20540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内民主是党生命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党内民主是党生命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党内民主是党生命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党内民主是党生命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党内民主是党生命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党内民主是党生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内民主是党生命(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从政治发展角度看“党内民主化”论政党与政治稳定改革中我们丢失了什么?当前理论研究要解决三大问题求同存异还是存异求同中国工人阶级的三次劳动解放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指标的意义二则“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三民”问题 甄小英: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近日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讲制定条例的主旨,发扬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贯穿条例的主线和灵魂。过去讲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而十六大又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它们与保持党的先进性又是什么关系?这三者与党内监督又是什么关系? 真实的“团结统一”和虚假的“团结统一” “党的团结统一

2、是党的生命”,这是过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我们党的建设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重视党的组织建设,重视党的团结统一。党历来把党的团结统一看成党的生命,要求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党的团结统一。1956年,党的八大在认真总结“高饶事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把“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写入了党章。但为什么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因为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党内有真实的团结统一,也有虚假的团结统一。 回顾过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的年代,党内斗争严重扩大化,以至于人人自危。那时的“团结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虚假的

3、“统一”。虚假的“统一”可以“热闹”一时,甚至维持一个不短的时期,但终究是靠不住的“统一”。苏东在20世纪末的变局给出了一个教训:只有以党内民主为基础的团结统一,在党的自我更新中实现的统一,才是真实的、长久的、靠得住的、与时俱进、充满生机活力的团结统一。 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实现真实的统一 党的团结统一确实很重要,但是如何实现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答案只有一个: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真实统一的基础、关键和途径。 没有党内民主的“统一”是虚假的“统一”;没有党的团结统一的民主,往往是各行其是、软弱涣散的无政府主义。这就是为什么把发展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为贯穿条例的主线,也是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

4、生命的原因。这二者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什么关系?发展党内民主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党内民主,并在民主基础上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才能集中全党智慧,形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民利益的科学认识,并使这种科学的认识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化为全党的行动,也才能切实保持党的先进性。 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真实团结统一的基础。什么是党内民主内民主是指全体党员有权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处理党内一切事务,也就是说党员是党内的主人,党内所有负责人员和领导干部、所有机构都由党员直接或间接地选举产生,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撤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权力的受托者,党员是权力的委托者。中国共产

5、党是一个大党,对于党内事务和决策,党员不可能人人、事事直接参与,所以要选出代表来参与党内重大事务的决策,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 以党内监督防止权力“倒置” 总结中国“文化大革命”和苏共的教训,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并进一步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这就是要夯实党内民主基础,防止党内民主的弱化和虚化。十六大为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指明了方向。 条例就是贯彻十六大党建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其重要特点是通过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党内权力结构的

6、“倒置”。条例的一个亮点是:特别规定了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中央委员会的监督;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全委会的监督。同时,第一次规定了在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员代表在党内监督方面的权利和职责,以便从制度上保证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继续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没有制度保障的民主是靠不住的民主。条例的实施,就是从监督制度上保证发展党内民主,实现科学决策,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障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贯彻执行,从而真正保持党的先进性。 靠制度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有观点认为,条例是一种同体监督或叫自体监督条例,所谓用“自己的手砍自己的腕”,没有什

7、么用。这个观点是偏激的。“同体”与“异体”是相对而言。相对于党外的监督来讲,如国家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等等,党内监督可以说是同体监督;而相对于党的领导干部的自查自纠,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党员和党代表的监督也是一种异体监督。当然,党内监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减少党内监督的局限性,根本上靠发展党内民主,而民主的发展要靠完善的制度保证。条例的制定,就是力求从制度、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发展党内民主,减少这种局限性。 条例指出,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对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监督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千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监督的内容是四大

8、纪律和“七个方面”;规定了十大监督制度作为监督的实现形式和手段这就系统回答了谁来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如何监督,以及如何保障能够监督的问题。特别是,条例抓住了监督权力运行全过程这个本质,突出了对各级领导班子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党内监督制度化的重大举措。有观点把条例仅仅看成是一个反腐败的条例,这是片面的。(条例的实施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所起 的作用远远不只是反腐败问题。 (据财经第5期,作者为党建问题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从政治发展角度看“党内民主办”论 萧功秦 提要: “党内民主化论”是近年来一些政治学者为探索中国实现政治民主

9、的具体途径而提出来的、在尊重执政党权成合法性与现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战略设想。它主张通过发展党内竟争性的民主机制,来引导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相对于民主问题上的西化论而言,它更具有换和性、渐进性与务实性。本文试图考察这种思想主张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内部两种观点的区别与各自的可行性、知识分子与决策层时这一思想主张所作出的反映,并进而分析它对中国未来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党内民主政治发展有序的政治参与 最近几年以来,有关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内实行民主的话题,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知识界与学者中,环绕党内民主,出现了一些新的主张与思考路径,即设想先在中国

10、的执政党内部,逐步实现选举民主化,逐渐加强民主建设的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政治转型。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甚至建议推行党内派别竞争合法化,通过在共产党政治精英内部首先实行程序民主,以此来为未来的更广泛的社会民主奠定基础。这些观点在政治学界与知识分子中引起种种议论。从政治发展角度而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党内民主论在中国学术界与思想界的出现,应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课题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发展政治学的极为重要的前沿性课题。本文试图对“党内民主”问题与上述“党内民主先行论”的思想主张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这种思想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内部的不同类型,知识分子与决策层对这一思想主

11、张所作出的反映,以及这一政治主张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并进而分析它对中国未来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党内民主论的主要观点 早在1998年2月,上海政治学教授胡伟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就提交了一篇题为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的学术报告。这份报告是迄今最早系统地论证“党内民主论”思想的学术论文。1999年,在(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这篇论文的修订稿。后者包含了前文的基本观点,该文在中国国内发表后,在学术界与互联纲上均引起相当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篇文章提出的论点,来考察党内民主论思潮的基本理论逻辑。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如下: 1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鉴于中国共产党

12、在中国长期持续执政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及其对全国组织的全面渗透力,中国民主化进程如果绕过共产党另起炉灶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代价高昂得不偿失的。而在党内实行民主。必将牵一发动全身,带动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从策略上考虑,中国民主采取体制内道路比体制外道路要有利得多。 二,鉴于中国整个社会教育文化水平较低,首先应在社会精英层内实行民主,采取渐进民主化的方式才有成效,而中国共产党是最大的精英集团,根据民主发展先精英后大众的自然发展趋。势,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先实行民主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中国共产党制度中的民主集中制,党委合议制,集体领导原则,以及国家体制中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客观上为中国民主的发展留下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些作为共产党传统的权威性的规范资源,能够为党内民主提供意识形态概念符号上的合法性及其向民主发展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正因为如此,在现行一党体制框架内平衡有序地进行民主化,具有规范上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政治稳定。 2推进党内民主方面的战略原则与政策举措 一,这篇论文还进而认为,党内民主应自上而下,并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但要以自上而下为主。重点放在中央。理由是,党组织的层级越高,组织结构就越完整,党的干部素质也就越好。因而也就越具备民主化的条件。而且上层人数涉及较少,便于操作,因而也就较易达到预期目标。相对

14、而言基层民主化容易失控,产生各种负面效应,从而使中国民主化的成本与风险较大。 二,在实现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上,应以实行差额选举,强化选举功能作为起点。可考虑逐步增加中央委员会选举差额的比例,争取每次选举差额比例提高5至10%。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把差额选举扩大到政治局与常委选举中,然后逐步推广到省市与基层。 3党内竞争性民主机制有利于多元社会的利益综合 民主政治的特点是政治多元化,该文认为,一方面,由于现代化进程促使社会上的利益分化,这通常会使执政者面临多党制的压力,另一方面,党内却具有实现政治多元化的客观条件与可能。这表现在党内虽然没有正式的政治派别团体,但存在着比较松散的权力精英群体。他们具有

15、不同程度的思想与政策倾向性。应把这种群体与宗派活动相区别。在党内政治气氛比较宽松的情况下,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这种群体的存在,可以进一步为有效整合不同利益与不同意见,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并有效地化解来自党外的政策压力,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替代多党竞争制度。 从长远看,中国可以借鉴东亚的经验,尝试一党独大、一党多元相结合的道路,党内民主的发展可以成为多党制的替代物,党内民主的发展最终可以既保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又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客观需求。 二、对党内民主论的实质的基本概括 第一,以该文为代表的“党内民主论”是在以下的社会背景上出现的,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共产党执政地位没有由于八九事件而动摇,此后由于改革的实效而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现代化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主化又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民主化进程绕过共产党另起炉灶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一历史制约条件下,主张通过党自身的民主化,走执政党体制内民主化的道路来解决上述矛盾,便成为一些知识分子与学者合乎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