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10492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24)1、19世纪前期,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2、鸦片的输入对中国的危害:鸦片不断输入,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朝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由于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从财务、健康、政治和军事上记忆)3、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25日意义:这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4、英国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借口:保护通商。5、1840年6月,英

2、国舰队封锁珠江口,进行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6、清军爱国将领关天培、陈化成,在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群众抗英战争中,规模最大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7、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纳税:英商在华进出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8、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附件(虎门条约)主要内容: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并永久居住等特权。9、1844年,中美望夏条约(先);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后)10

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18561860年,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两国积极支持英、法侵华,以“调停”为名,从中渔利。3、条约:(1)1858年天津条约;(2)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 意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新增11处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4、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俄国共割占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近代侵占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割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4、5、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击毙了华尔,后来又多次击败由戈登率领的洋枪队第3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侵占新疆南部及北部一些地区。2、英、俄支持阿古柏割据,俄国还出兵占领伊犁。3、1876年,左宗棠分三路进军新疆,摧毁了阿古柏政权。4、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5、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6、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政,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7、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4年7月的黄海大战中,致远舰舰长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辽东失陷(1895年)8、马关条约(1895年 李鸿章)(1)内

5、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 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2)三国(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辽东半岛):“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4、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掠夺中国。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反帝爱国运动):重大战役:廊坊之战,大沽之战,天津保卫战2、慈禧太后先曾采用

6、招抚政策,后又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3、评价义和团: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4、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5、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6、辛丑条约(1901年)(1)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 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 参加反帝活动。(2)影响: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

7、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第5课:洋务运动1、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出现,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3、以“自强”创办近代军事企业,(19世纪60年代)(1)著名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院(左宗棠)(2)具体情况:这些企业的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但它采用机器生产,实行雇佣制。4、以“求富”创办近代民用企业,(19世纪70年代)(1)著名企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开平矿务局(2)具体情况: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5

8、、洋务派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洋务派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方文化, 还创办一批培养翻译、军事、工业人才的新式课堂,并派人出国留学。6、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第6课:戊戌变法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梁启超、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上书虽未成功,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2、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康有为几次上书,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9、。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3、内容:经济上 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政治上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官吏,取消旗人特权。文化上 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军事上 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4、各省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其他大多持观望态度。5、翁同龢被免职后,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荣禄的部下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宣布由她“训政

10、”,戊戌 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前后经历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7、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国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戊戌变法的失 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9、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谭嗣同。第7课:辛亥革命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2、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发表在民报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5、19

11、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6、在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式下,袁世凯依靠他培植的北洋军,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软硬兼施,迫使清帝于1912年2月退位,清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7、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第8课:新文化运动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

12、倡科学和民主,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陈独秀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3、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参加编辑部,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5、(前期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但未能给灾难深重

13、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四、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1、1919年5月,北京学生掀起爱国运动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传来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2、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院的3000多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3、五四运动中要求惩办的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4、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5、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天津(周恩来)、济南、上海、长沙

14、(毛泽东)等城市。6、学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美、英、日等国联合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敦促加紧镇压学生。7、6月3日以后,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8、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释放、罢免、拒绝)9、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运动波及全国广大地区,具有普遍的群众性。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的结合。五四运

15、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性质、参与者的作用、波及范围、意义上记忆)第11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成为新思潮的主流。2、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4、1920年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起核心和纽带的作用)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的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2)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确定了党成立以后的中心目标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