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09718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策略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第一中学黄霈摘要:语文课堂问题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引发了新的思考,一线的教师们对课堂教学中应该由教师设问还是学生提问提出了质疑。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围绕课堂问题生成语文教学,本文试就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组织和确立方面作具体阐述,并指出在研究和确立问题的时候所应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问题提出确立问题策略 问题是教学中的一大元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围绕教学的

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而开展的问题式教学法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运用好课堂问题这个教学手段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讲究哪些问题策略,才能促使语文教学更趋于科学合理呢?笔者愿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问题的引出及价值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问题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1朱绍禹先生也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

3、要条件。”2一句话,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和运行的动力所在。其价值在于,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教育灌输教材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或现象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3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利用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使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问题的提出方式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4、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4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我们强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任何时候都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自然生成真正的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但并不因此而否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组织、引导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5阅读教学的实质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要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导、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从而实现多重对话,在思

5、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完成文本的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问,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学习情绪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维活跃的状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是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催化剂”与“助推器”,是课堂教学得以有序开展并顺利完成的保障。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课堂上,我们仍然倡导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而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好处在于:一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二可培养学生阅读时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与阅读能力;三

6、可拓展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6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情况,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环节。这是单纯由学生提出问题所不能比拟的。 三、阅读教学中问题确立的策略 教师提问的原则是: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本的前提下,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好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真正达到“以问导学”“以问促学”的境界。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同时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和了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研究如何确立问题。 (一)关注问题的生成 问题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酝酿、产

7、生、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素。 一般来说,问题生成的具体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7 一个真正的问题应当是明确、具体和可感的,它具有思考价值和情境功能,并且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因此,它至少包含以下几种成分:一是目的,即在某种情景下想要干什么;二是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三是方法,指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等。8问题一旦产生,它就必然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范围内,问题生成在某种意义上的价值是大于问题解决的,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

8、题更重要”。一个真正的问题只有经历了解决的过程才能具备某种价值。如“这篇文章一共有几个段落?”这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又如:“这篇文章能分成几个段落?”这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能分成几个段落是相对的,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明确。如果问“这篇文章应当分成几个段落”,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分成几个段落”隐含了问题的目标和障碍,“应当”二字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并确定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真正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不知道采取什么步骤才能达到目标,才算遇上了真问题。 (二)明确问题的基本类型 语文课堂问题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主观阅读行为的结果。在对文本内

9、容的理解再组织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成为了问题是否不拘泥于文本、高于文本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在确立问题之前,教师必须对文本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的应答有一定的预见。这就需要了解有关问题的类型。笔者认为,可以将问题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认知性问题 这是一种与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确认和判断。由于所涉及的范围很窄,其答案一般是唯一确定的。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已经知晓了答案。这类问题可以是要求学生回忆起某些经验,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辨别教师提供给他的信息和有关资料。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他还写过什么作品?”“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这种体裁的文章以前还学

10、过哪些呢?”“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者运用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很多写春的句子,回忆一下有哪些呢?”如果学生具备了相关知识,就不难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能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 2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涉及内容丰富,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判断是非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学生须对所接受或所记忆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比较才能得出答案。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掏钱买酒喝的动作,前次用了排,后次用了摸,其含义有何不同?” 此类问题有时题目本身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有非常明确的限定。如“这字写得漂亮这球踢得漂亮这事办得漂亮这房子建得漂亮四句话中,与总觉得他说话

11、不大漂亮中的漂亮意思最接近的是哪一句?”9答案就在四个短句之中,也即四个短句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这类题着重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有时问题包含非常丰富的语义。如对背影中父亲攀爬站台的描写进行设问:“蹒跚地走到、爬上、两手攀着、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这些短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这个词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义,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赏析才能理解。 3评价性问题 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认识和经验为参照来解决问题,答案因人而异,它指向的重点是阅读的主体,即学生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经验。它允许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对某个人物、事物或某一事件等的判断和评价,既可以

12、让学生“钻”进文本而且也可以令学生“跳出”文本。这种引发学生主体性阅读的问题教学,对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教师及时的点拨、启示、引导,是解决评价性问题的关键。例如:“请你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与第二首诗相比较,为什么你更喜欢第一首诗?”“你如何评价这篇文章,包括它的一些主要观点、遣词造句和一些写作手法等?” 这种问题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让学生和教师具有同样平等的发言权,使得师生在对话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4创造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是关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表独创见识的问题类型。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来看,这类问题与现实是有紧密联系的。学

13、生的知识经验、智慧技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提出也与教师本身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敏感度有关。它可以开发学生将学习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愚公移山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是不是很不正确的呢?” (三)了解问题的基本要求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能力。为了使提问达到预期目的,应该了解确立问题的一些基本要求: 1问题必须力求新异,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是确立问题的首要条件。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才会因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就朱自清的春提问:“读完这篇文章,你希望一年四季都是春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10这样的问题,学生既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出肯定的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体会联想到绵绵春雨给人带来的不便做出否定的回答。有不同的答案,当然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问题必须着眼整体,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知识要从整体思维着眼,把握脉络和主旨。整体理解是基本目标,确立问题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多而杂的问题会分散学生的整体思维,使问题

15、偏离或失去目标。所以问题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思维去理解各种问题。例如,就春中描写各种果树开花的一段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做一个推理:春天花繁,秋天才会果盛;“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的是果实,要说的还是“花繁”。11这样的问题,其价值就不局限在问题本身,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问题必须重视迁移,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确立问题要重视知识的迁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去联系新的知识点,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原有的知识领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开拓学生视野,避免陷入陈枝末节。如教授项链一文,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丢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可以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 4问题必须注重开放,能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 开放性问题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探究性,这类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学生只有身体力行努力探索才能解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