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29946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性界定人类发展规律(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有多种途径,从马克思关于人性论述出发具有根本性质。一、 人性范畴三个层次与人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研究人类发展规律当然需要从人出发,对人的基本性质的判断应该成为前提。然而,只要解读人性,就是试图在人类身上找出某种共性的规定;而只要用共性规范人类,就面临其个体差别的挑战。因此,合理的人性论只能体现于共性对个性的某种包容。这样,问题转变成如何去界定人性。当年,马克思曾从三个层次揭示过人性内容:一是人的本性。马克思将之归结为人的“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

2、、286页);“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30页),“已经得到满足的*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阶段成果。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页)。显然,人的需要取决于人作为一种生物物种所特有的机体构造,即取决于人的物质规定性。这可以说是人性内容一般。二是人的特性。马克思将之归结为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

3、自己的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46页);“人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35-536页);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3卷第456页)。显然,这种自由自觉取决于人的意识能力,即取决于人的生命机体中的大脑构造。这可以说是人性内容特殊。三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将之现实性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60页);“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4卷第532页),“各个人借以

4、进行生产的社会关 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345页);“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页)。显然,这种社会关系总和既决定着现实共同体的性质,也决定着现实个人的地位和

5、品格。这可以说是人性内容个别。学术界早已注意到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也肯定了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却大多没能深入思考其间的区别,因而也没能正确梳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看到,在关于人性的考察中,人的本性、特性、本质是一个统一整体,是人性的剖面结构。它们都体现为人类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与生俱来的规定性;其中每一个方面的状态都与另外两个方面相关联。比较起来,人的本性是基础部分,人的特性是中间主干,人的本质是外部表现;人类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生命活动所达到的自由自觉程度,建构一定性质和范围的社会关系。个人或共同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什么样,他或他们的本质也就呈现为什么样;这一本质一方面取决于他或他们以智力为特征

6、的生命活动发展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或他们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换句话说,人类发展原动力是自身需要,后者是不断展延、上升的过程;但这种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任何时候都是确定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智力水平,表现为人们拥有社会关系的总合。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论述表明,人的本性源于人类生命存在方式的物质规定性,属于自然必然性;人的本质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合,属于现实客观性;而人的特性是连接本性和本质的中介,一方面,它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生命存在方式的物质规定性,另一方面,它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们现实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合。这一认识使马克思有条件从人性变化去解读历史:“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

7、斯全集第4卷第174页)他在批判边沁时也说:“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但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沿着人性方向走下去,却仅仅抓住人们现实性本质表现即社会关系的总和展开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现在看来,马克思的选择源于他的一个基本判断:资本主义社会出了问题;当务之急是改变这一社会关系。而要把握社会关系,需研究生产关系;要把握生产关系,需研究生产力;要把握生产力,需研究生产资料。这样,马克思通过对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历史作用的确认,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8、的结论。客观上,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一方面停留在对其结构内容的平面展开上,另一方面它对其历史局部的静态描述当时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成为唯物史观的起点。长期以来,学术界在人性问题上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既不在于否定一般人性存在,也不在于否定具体人性存在,恰恰相反,严谨的学者往往既承认前者,也承认后者。人们迄今为止之所以没能拿出使人信服的答案,在于没能完成二者的统一:要么关于一般人性的表述无法逻辑地转化为具体人性,要么关于具体人性的表述又无法历史地抽象为一般人性。这是两种形式不同的片面性。从逻辑上判断,人性变化应该以人类自身演变为载体,即通过主体生命活动的矛盾运动来诠释其历史;所以,人性必须具备

9、既对立又统一的内在结构或关系。对于把握历史而言,或者说,对于把人类发展看作是一种特定物质运动而言,人性三个方面内容应该共同成为认识基础。在这里,本性所表征的物质规定性实际上成为不言而喻的判断前提,本质所展示的现实客观性实际上成为既定事实的观察结果,人类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活动特性的发展,即以智力进步为标志的生存能力的发展,也即劳动能力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4卷第258页)。人的本性属于生物属性,作为一种自然属性,它表明人与自然界的同一,即人是自然界。人的特性所展示的对自然界的劳动改造,表现了

10、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即人不是自然界。而人的本质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规模,既显示了人对自然界改造的方式,也显示了人对自然界改造的成果。人通过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改造了自然界,体现出人与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正是这种改造使人的生物属性成为与自然界的另一种关系。值得区别的是,其他动物的生物属性并没有构成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关系”特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所建立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是特指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换句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对“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返回到自身的“关系”,而且根本没有这种“关系”;动物

11、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并无其他属性,它与自然界的联系就是自然界本身。人的劳动同动物生存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能使自然物质变得适合于人类消费需要;动物的生存活动则依靠本能适应自然界。人具有思维能力,可以从精神层面对对象作超时空处理,使自身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成为思维对象,并通过劳动使二者趋于一致。有些动物也显示出某种思维能力的萌芽,但它们不能把自身需要同自身区别开来,也无法把满足自身需要的自然条件同自然界区别开来,因此其活动始终无法超出本能的范围。地球上曾有那么一个时期,只有动物而无人。人在形成之初,只具有自然性。人是从自然性开始并依靠这种自然性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生存与发展最根本

12、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唯一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人属于自然界;人改造自然界。前者是人的自然性,后者是人的文化性。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成果是文化。劳动是实现文化的手段。人通过劳动实现了文化,文化的实现使劳动者成为人。自然性属于人的先天性,文化性属于人的后天性;或者说,自然性确认了人对自然界的服从,文化性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人性是人的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对立统一。从广义看,文化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文化的对象化不过是使对象“人化”。就此而言,文化就是人本身。所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文化本身已经是一种特定关系,即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特定关系;而人本身虽然也是关系,却是包括了文化关系在内的更

13、广义的关系。例如,人所具有的生物属性就不是一种文化状态,只能表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那么,人的自然性究竟是指什么呢?第一,是指人的物质性。自然界归根结底是物质的。人的物质性是人的生命机体的物质性,即作为生命存在标志的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性,也就是人的生存需要具有物质性。第二,是指人的个体性。具有生物属性的人只能是个体的人。任何一种生物,物质性需要都是其生存条件;而这种物质性需要最终都表现为个体的物质性需要。显然,人的自然性所包括的物质性和个体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同一的,其中,物质性是自然性的内容方面,个体性是自然性的形式方面。完整把握自然性的意义,必须联系人类特有的文化性来谈:第一,文化内容具有精神

14、性。文化作为劳动产物,是指客观物质按照劳动者意愿发生了某种改变,仅就此而言,一切文化都只具有物质形态。但文化内容本质上却属于精神性质的。因为,作为自然存在的物质和作为文化存在的物质有着共同前提:首先,构成元素总体上都一样,文化物质并没有包含更多物质成分;其次,结构规律都一样,文化物质既没有创造、也没有消灭规律。区别仅仅在于:自然物质是天然生成的,文化物质是按照人类自觉意识创造的。第二,文化形式具有社会性。文化现象从根本上说是历史产物,是劳动成果积累生成的。它由特定劳动者创造出来,但无法靠他们保存下去。人类任何个体存在以及与他们相联系的文化现象都具有偶然性。文化只能在社会关系中传承下去。一方面,社会依靠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传承了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精神性质使传承过程低成本和无损耗,保证了文化成果的无限积累。文化的精神性内容和社会性形式既对立又统一。一般说来,文化创造是内容决定形式,即先有精神性活动,再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但是精神活动主体除了首先要满足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之外,还在从事文化创造之初,就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显而易见,学术界把人性看作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流行意见并不准确:其一,它仅仅抓住社会性这种形式,忽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