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2266689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67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XX冶金地质工程公司XX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部二0XX年X月XX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变形监测总结报告编写:审 核: XX冶金地质工程公司XX煤矿区杨家岩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部二0XX年X月目 录1前 言11.1 任务由来11.2目的与任务11.3滑坡概况21.4交通地理位置21.5气象水文21.6水文地质条件21.7 防治工程概况3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53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53.1 监测内容53.2 监测方法53.3 监测时间53.4 监测周期53.5 监测的等级63.6 布设监测工作量64

2、 监测工程实施64.1 主要技术要求64.2 监测工作实施84.2.1全站仪观测作业要求84.2.2全站仪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104.2.3全站仪差分改正数的计算114.4.4全站仪监测数据处理144.5拉裂缝监测技术要求144.6变形值的统计规律及成因分析154.7险情预警标准164.8 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174.9 应急预案的制定174.10 滑坡险情的应急措施185 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195.1 全站仪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195.2拉裂缝监测结论376 宏观巡查监测结论与分析377 监测结论与建议388 监测平面布置图399 监测点布设特征断面图39一、工程位置杨家岩煤矿矸石山对外交

3、通有矿区至广元城区公路并与外围干线连接,矿区至广元老城区13km,至绵广高速路口5km。二、地形地貌杨家岩矸石山主要为广元煤矿弃渣,自解放前就开始堆积,主要形成于上世纪6080年代,现堆积体已形成一长850m的岭状山体。由于受原始地形控制,堆积过程中均采用逐级后退的办法进行,即每级堆积一定高度后停止,又后退一步重新建一堆积场,开始新的堆积。目前整座山体共有5个堆积体,每个堆积体呈锥形,首尾相叠,顶部为平台,早期堆积目前开挖后原貌被破坏,较为零乱。堆积体宽70120m,最大堆积厚度约55m左右。总堆积方量约280万m3。目前各期堆积体周边自然休止角4045,处于自然稳定状态,仅前缘开挖临空面大于

4、70,易沿临空面形成潜在滑动面,故以此界面作为潜在变形区,在自然休止角与临空面倾角之间搜索出潜在滑塌面,目前在临空面上的坍塌,一般变形面坡度在50左右,故以此面作为不稳定滑体面。三、地质条件早期堆积体一般经过自燃后成绛红色,近期堆积体一般呈黑色,物质组成直径10cm左右的矸石占40%左右,细颗粒占60左右,早期堆积体结构相对密实,近期堆积体结构松散。四、滑坡治理与滑坡监测滑坡体治理工程采用削方、挡土墙、排水沟等方案进行综合治理等工作,于2010年1月2日进场对滑坡体削方、挡土墙、排水沟工程施工,2010年4月底治理工程全面结束。 该段滑坡体治理开工以来,同时按技术要求实施对滑坡体滑坡的全程监测

5、,包括地表面位移监测、沉降监测、裂缝监测和简易的标识标志监测等,以掌握滑坡体滑坡动态,控制治理施工活动带来的超量位移,确保施工安全和滑坡体的稳定。为掌握灾害滑坡体的滑坡情况,保障处治的顺利进行,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根据灾害体的具体情况制定其施工期间的滑坡监测方案。五、测量技术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93)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本段治理设计相关技术要求和滑坡监测方案六、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工作量布设6.1 监测内容根据现场实际,确定此次监测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监测,巡视监测。6.2 监测方法各观测点的水平位移用

6、光电极坐标法测量;垂直位移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地表拉裂缝监测用游标卡尺量测或钢尺量测的方法进行作业。6.3 监测时间监测工作从2010年1月2日至2010年4月30日。6.4 监测周期大地变形观测一般每周监测一次,如因天气变化增加至每周两至三次。地表变形拉裂缝观测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同步进行。巡视监测与地表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同步进行。6.5 监测的等级按工程测量规范中导线测量5级精度执行(即:测角中误差5,测距中误差15mm)。用于监测变形观测点所需的基准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三级精度执行(即:沉降观测时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mm,平面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6

7、.6 布设监测工作量按现场踏勘后实际情况布设工作量,共布设地表变形拉裂缝监测点共7个。共布设基准点、工作点共3个。七、监测工程实施7.1 主要技术要求监测点观测位移分量中误差不得大于4.2mm。用全站仪观测按有关规程、规范的技术要求见表水平角测量方向观测法限差()(表4-1)仪器精度档次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半侧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14585DJ268138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表4-2)每 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间较差限值(mm)单程测回间较差限值(mm)温度最小读数()气压最小读数(mmHg)往返或时段间较差限值4340.20.5表2-9 垂直角及高差测量技术要求(表4-

8、3)测回数指标差较差()垂直角较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符合或环形闭合差(mm)377D为测距边长度(Km)。 前方交会法观测技术要求(表4-4)精度要求(mm)测角前方交会测边前方交会边角前方交会测角中误差()交会边长(m)交会角()测距中误差(mm)交会边长(m)交会角()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交会边长(m)交会角()31200301202500701101.82500401401.86012051.8200401403500601202.53700401407.2 监测工作实施7.2.1全站仪观测作业要求(1)角度测量a、角度测量应在目标成象清晰稳定的有利观测时间进行,最

9、好在可控环境中进行,视线距周围障碍物应超过0.5m;b、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始终保持照准部水准气泡居中,气泡居中若超过一格,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c、仪器的转动应平稳,匀称,照准目标时,应按规定方向旋转;d、为消除或减弱全站仪的度盘分划长短周期误差、测微器分划误差及行差的影响,或为消除或减弱度盘分划误差的影响,在观测时,应使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均匀的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e、控制网观测应采用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避免两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应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可不考虑两倍视准误差2C变动范围;对于大倾斜方

10、向的观测,应严格控制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交超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轴倾斜改正。(2)距离测量a、测距前,应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打开,使其与外界条件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观测;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b、在测回始末,分别在测线两端上测定温度和气压数据,温度读至0.2C;气压读至0.5mmHg。读取气象元素时,气压表应置平,防止指针搁滞,温度计须悬挂在离地面约1.5m左右或全站仪近似同高,不受阳光直射、受辐射影响小和通风良好的地方,所测气象元素的互差,温度不应超过1C,气压不应超过3 mmHg。c、测距仪应在呈象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雷雨前后、大雾、大风

11、、下雨、下雪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观测,晴天作业时应对全站仪和反射镜进行遮阳,不宜顺光、逆光观测,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d、测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电磁场影响范围内;e、测距时严禁有另外的反射镜位于测线或测线延线上,对讲机暂时停止通话;f、观测读数时,信号指示器指针应在回光信号范围内;j、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出现粗差时,应重新启动测量;h、每次作业后,作业人员应对仪器及附件进行清点,维护和擦拭,但注意手指不能触及镜头和反射棱镜。(3)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施测四测回。距离、垂直角均应往返施测。其测距技术要求按技术要求表中相应等级执行。垂直角测回较差及指标差较差

12、均不大于15八、 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8.1 全站仪监测数据成果统计与分析监测点JC1监测点观测数据成果表Jc1观测日期纵坐标横坐标高程次位移量次沉降量累计位移量累计沉降量天(t)mmmmmmmmmmm2010年1月2日60164.615167962.2463368.08410.00.00.00.02010年10月3日60164.614567962.2465368.08210.6-2.00.6-2.02010年11月5日60164.613567962.2477368.08211.60.02.1-2.02010年12月2日60164.615967962.2472368.08312.41.01.

13、2-1.02010年1月3日60164.615967962.2472368.08410.01.01.20.02010年2月2日60164.614767962.2474368.08211.2-2.01.2-2.02010年3月6日60164.605467962.2502368.08119.7-1.010.5-3.02010年4月2日60164.622967962.2520368.082117.71.09.7-2.02010年5月5日60164.614167962.2475368.08319.91.01.6-1.02010年6月1日60164.609467962.2494368.08215.1-1.06.5-2.02010年7月6日60164.610867962.2502368.08411.62.05.80.02010年8月4日60164.611667962.2500368.08310.8-1.05.1-1.02010年9月2日60164.612067962.2500368.07430.4-8.84.8-9.82010年10月6日60164.607767962.2497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