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231990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练习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题库一、多选题1. 监察制度的特点包括( ABD )A.依附于皇权,实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机制B.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独立监察体制C.是整饬吏治,督促各级官吏恪守纲纪的唯一措施D.多途径、多层次的监察体系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 ABC )A.尚书 B.中书C.门下 D.军机处3. 唐代中期财政改革的重大举措有( ABCD )A.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建立新的税收制度B.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C.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实行分税制度D.改革漕运,解决财政调拨危机4.唐太宗采取的治国策略主要有( ABCD )A.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B.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 望C.

2、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D.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5. 兵家治国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包括( ACD )A.强调“上下一心”,保持全体军队成员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要做到“与众同好”,“与众同恶”B.运用严厉镇压的手段,激发、振奋部队的军心士气,使之同仇敌忾乐于公战,勇于牺牲,一往无前C.利用物质利益这一杠杆,诱之以利,调动将士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氛围,凝固部队的斗志D.主张军队统帅在从事部队治理和指导作战行动过程中,对上负责,对下安抚,一起按治理的基本原则办,只求发挥治理的应有作用,提高治理上的最大效益6.监察的方法有( ABCD )A.封驳法 B.检核薄册法C.连坐告

3、密法 D.封章奏事和密折制度7.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有( ABCD )A.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B.羁縻府和都护府C.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D.对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8.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采取的改革措施有(ABC )A.革除鲜卑旧俗,在礼仪风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完全汉化B.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C.改革官氏制度,重定士族门阀D.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9.崇祯皇帝的厄运主要是由于( ABCD )A.草率行事的臆断决策B.刚愎自用C.优柔寡断D.剿抚与边防失策10.明代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BD )A.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B.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C.丈量土地,打击豪强

4、,加大财政的支出D.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二、填空题1.国家统一、( 政权巩固 )、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2.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3.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发展,范缜的( 灭神论 )、北方的( 齐民要术 )和少数民族的民歌都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4.一定时期的( 文化成就 )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5.“以礼治国”的思想萌芽( 夏商时期 ),至( 西周初年 ),周公旦出于其加强统治需要,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作周礼,从而奠定了以礼

5、治国的完整而系统的领导思想。6.春秋末年( 李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著道德经,该书包含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主张“( 无为 )”,希望社会退回到“ ( 小国寡民 )”状态。7.孔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 仁 )”的学说,主张( 以德治民 兴办私学 广收门徒 ),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8.战国墨瞿,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 兼爱 )”、“( 非攻 )”、主张节约反对浪费、选举贤能。9.孟轲,儒家的代表人,与孔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著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宣扬“(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的

6、思想。 10.庄周,道家思想的代表,与老子被后世合称为“( 老庄 )”,著庄子,鄙视( 富贵利禄 ),痛恨( 社会不公平现象 ),认为“有用”不如“无用”好。11.韩非子,法家重要的代表 ,著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 法治 )”,建立(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 12.荀况,儒家的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著荀子,认为( 自然界变换有一定规律 人力能征服自然 ),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13.西汉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挥,宣扬“( 大一统 )”思想,提出了“( 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4.( 孔丘 )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7、仁”。15.( 董仲舒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兵家渊源于夏、商、周时代,在( 春秋战国 )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17.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之学 )”。18.“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 量地计丁 ),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19.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崇祯皇帝, )是传统意义上的“亡国之君”。20.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 性恶论 ),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 道 )”,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

8、法则。22.在奴隶社会中,“( 礼治 )”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23.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 以人为本 ),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24.道家提倡( 自然无为 ),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25.所谓“贞观之治”,不仅应包括( 政治 )和社会的稳定,还应当包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 国家统一 )和君主专权两方面。3、 判断题1.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政治的趋势不外乎内儒外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F )2.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

9、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 T )3.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T )4.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墨家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F )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由汉代才开始建立的。( F )6.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主要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

10、“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T)7.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切实有效的管辖也可以视为对中央集权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同时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T )8.明朝建立以后,吸收唐、五代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改革的要害是分离地方长官手中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F )9.元朝废丞相、特务政治、八股取士的措施突出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F )10.隋唐时期的进展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央官署;其二是选官制度。( T )11.西汉初期,黄老政治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不是治国之术。(F )12.唐朝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

11、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太平盛世。( T )13.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 T )14.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 T )15.兵家提倡“令文齐武”,礼法分离。( F )16.隋唐时期的儒家已是以儒家的仁义道礼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信赏必罚、黄老的帝王南面之术的一套有原则、方法的完整的治国方案。( T )17.黄老之学,以荀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摒弃其小国寡民的政治见解,吸取儒家的大一统主张,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F )18.

12、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解除海禁,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清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F )19.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落后民族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范例。(T )20.王安石在变法中不注重调整利益的分配,而注重中间环节的管理。(F )4、 翻译题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管子 形势 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万事的本性,途径方式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2.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执法者讲究礼法,人民就

13、不敢不尊敬;执法者尊奉真理,人民就不敢不服从;执法者讲究信用,人民就不敢不说真话。3.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跖、硚之民以乱也。民之治乱在于人,国之安危在于政。 慎子 逸文成汤和周武王时期并不是由于人民都象伯夷那样的贤人才把国家治理得那么好,夏桀和商纣时期也并非老百姓都是盗寇才使得国家大乱。可见,人民治理得好坏的关键在与上面,国家安定或是危险的关键在于政策是否合理。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吕氏春秋 高义君主的毛病在于,保住国家却不知道是怎么保存住的,丧失掉国家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丧失掉。这就是国家屡存屡亡的原因。5.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衔橛之间哉!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考察圣明君王的风范,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内心充满愉悦,发愤忘食,自己的品德每天都在提高,这种快乐,岂是骑在马背上奔驰所能得到的?6.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白居易辩兴亡之由策国家的兴盛,在于得到了民心;国家的衰亡,在于失了民心。7.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下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