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219010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培育与重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培育与重构(上)2008-5-7摘 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结合目前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的现状,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及问题,分析影响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最后提出了培育与重构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重构城市化(Urbanization),又译为城镇化,都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处于工业化阶段里,城市化

2、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广西南北钦防城市群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南临北部湾,东南与广东相连、毗邻港澳,西南与越南接壤,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华南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市场的结合部,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南北钦防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合作交流平台和大通道。从南北钦防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来分析,可以将南北钦防定位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主要辐射和影响中国中南、西南及东盟各国特别是印度地区的区域性经济文化综合型的国际化城市群。1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及现状1.1 南

3、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进程1.1.1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1)改革开放前,农业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制约着城镇发展,城市化进程缓慢。(2)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特别是1984年北海(含防城港)市被列入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8年防城港、钦州、合浦相继辟为沿海开放区,成为该区域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城市化进程进入启动阶段。(3)进入90年代,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由东向西的扩大和中央关于“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战略决策的实施,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4)2

4、1世纪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建立,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的召开,给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1.1.2 城市化水平的测定指标城市化最直接的表现,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城市人口的膨胀,人口城镇化率指标正好体现了城市化这一特征,也便于数据获取。因此,本文主要运用这一指标来分析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状况。计算人口城镇化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非农业人口比重,即以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市镇人口比重,即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市镇人口比重。本文主要选取非农业人口比重,作为指标计算人口城镇化率。1.2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现状1.2.1 城市化

5、总体水平仍较低2006年,南北钦防城市群的总人口为1254.72万人,非农业人口289.44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23.07%,也就是说城市化水平达到23.07%,与2001年的18.96%相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增幅达到21%。从下图也可以看出,20012006年来,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广西的平均水平相比,要略高一些,但优势不是很明显,与全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比,也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2001年和2006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7.66%和43.9%;分别是同期南北钦防城市化水平的1.97和1.90倍,从中可以看出,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总体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1.2.2 城市群内部城

6、市化水平差距较大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全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南北钦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从下图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6年,南宁的城市化进程是发展最快的,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递增趋势。北海的城市化水平起点比较高,但发展速度较南宁要慢一些。钦州、防城港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也呈现递增趋势,但发展速度更加缓慢。比如钦州,在6年的时间里,城市化水平才增长0.7%个百分点,与其他三个地市相比,远远落在后面,城市化水平差距很大。2 城市化一般动力机制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在不同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

7、其城市化动力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此,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也应该是多方面的。2.1 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剩余,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在城市产生以前,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生产率极为低下,不能为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剩余的劳动力,城市化就无从谈起。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逐步改进和农业生产率的逐渐提高,一方面,农业产品有了剩余,为城市的产生、存在及城市化的初始发展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一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为城市的产生及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剩余劳动力。因此,可以说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城市化推进的必要前提,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

8、)农业资本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2)农业劳动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劳动力;(3)农业产品的剩余,提供非农业人口生活消费所必需的食品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4)庞大的农村人口,为城市非农产品的消费提供广阔的市场;(5)农产品出口,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换回进口国外技术设备所必需的外汇。2.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另外,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设施,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增强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而从农业内部推力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

9、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超出了有限耕地的有效承载能力。由于城市内部的拉力和农村内部推力的双重作用,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业内部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必然要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部门,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可以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早期进程的主动力。因此,在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时期,为了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把加速工业化放在首要位置,以此带动城市的发展。2.3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在工业化后期,随着城市人口和企业数量的高度聚集,原有服务业会逐渐出现短缺,并派生出对服务业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时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型的、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

10、而一跃成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完善(向更高层次产业)的主角产业和后劲力量。首先,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强,从而增强城市化的拉动效应。其次,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地配套服务性设施,如金融、保险、运输、广告、新闻等服务。再次,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如购房、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等。这些促进城市第三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城市的产业更加齐全,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增加,推动着城市化快速向前发展。2.4 制度安排与变迁城市化有力的推阻机制现实的人是在制度

11、约束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在有了制度时才得以发挥功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城市化作为伴随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制度安排,则会阻碍城市化的正常发展。制度安排与变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1)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部门在维持本部门再生产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为非农产业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推力;(2)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

12、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3)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业部门的要素流人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4)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作者:官锡强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责任编辑:叶凡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培育与重构(下)2008-5-73 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面临的矛盾和问题3.1 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一般认为,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的合理范围在140%-250%之间。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大致反映出相同的规律。因此,本文主要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型,依据城市化

13、率和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比值范围,是否落在1.4-2.5之间,来判断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程度。从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及变动情况可以看出:第一,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仍远远滞后于工业化。20022006年南北钦防城市群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在0.7上下浮动,离1.4-2.5的合理范围相差甚远。与广西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稍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可以说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二,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南北钦防

14、城市群的4个地市,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均小于1,其中,北海2002年的比值略比1高,但北海市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呈递减的趋势。钦州市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在四个地市中最低,大多数在0.5以下,也出现递减的趋势。防城港市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虽然能够维持在0.7这个均值,但也呈递减的趋势。南宁市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虽然没有明显的递减趋势,但跳跃性比较大。第三,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协调程度的提高,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对比20022006年各地市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南宁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度提高最为明显,而其他三个地区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

15、比值,则出现了降低的趋势。3.2 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导致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作为城市化后续动力的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8,也就是说第三产业比例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从南北钦防城市群已有的产业结构看,自2002年以来,经过不断的调整,结构有所改善,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产业产值结构来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有降低,分别由2002年的26.07%和47.03%下降为2006的20.52%和43.4%,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比较明显,由2002年的26.9%提高到2006年的36.07%。第三产业产值比值的下降,说明第三产业作为城市化后续动力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在空间布局上,南北钦防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第三产业比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来看,比重较高的地市,主要是南宁,从2002年到2006年,比值均在50%以上,而钦州在同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30%上下徘徊。这种布局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所占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