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2184439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培训资料(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南京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争当江苏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和谐稳定“首位市”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于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

2、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转型升级作示范、两个率先带好头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全市“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南京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支柱产业振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积极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为全市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一)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

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02.6亿元,实现了五年翻番,年均增长15.91%;实现工业增加值1940.6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22.8%;实现利税总额923亿元,年均增长20.36%;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由2344家增加到3925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集团)由6家增加到16家。主要产品规模竞争优势明显。中尺寸以上液晶模组产能突破1亿片,液晶模组占全球总量的11%左右,位居全国第一;炼油突破2000万吨,乙烯产能13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烯生产基地之一;汽车产能达124万辆,全省第一,2010年产销突破64万辆,是“十五”末的3.7

4、倍,销量占全省的63.8%;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产品占国内市场60%以上。(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建设了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601亿元,是2005年的2.75倍,年均增长22.43%,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64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倍。积极推进中电熊猫六代线、扬巴二期、南汽集团自主品牌轿车、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新型B级车、智能电网产业基地、风电光伏装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得到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由模组向上游液晶面板的重大跨越;汽车产能达到124万辆,跨入百万辆门槛。

5、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八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7.2%,风电光伏装备、智能电网、通信产业、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四大支柱产业占比由2005年的71.4%,下降到2010年的63.1%,其中石化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钢铁产业占比下降1.2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13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被授予国内首家“中国软件名城”称号。(三)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工业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

6、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37%提高到2.9%,增加0.5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1.4%提高到1.8%。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通过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163家,比“十五”末增加83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51家,市级105家;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4家,比“十五”末增加160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176家,市级35家;全市年专利授权量达9150件,是“十五”末的4.2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50.8亿元,年平均增长21.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8.4%,比“十五”末提高7.4个百分点。自主研发水平不断提升,

7、一批高技术含量的专利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被推向市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065吨标准煤/万元,“十一五”累计下降21.78%,全面超额完成节能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37.3%。“十一五”期间,我市主要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炼油、乙烯、烧碱等单位产品能耗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围绕“电机系统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等八大节能工程,完成和在建重点节能项目约400个,形成年节约300多万吨标准煤的能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97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对400多家企业实施了清洁

8、生产审核。下大力推进污染企业搬迁、小化工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累计关停小化工企业203家,搬迁南京钛白粉厂、南京化纤厂等重点污染企业24家;关停了4家发电厂计77.63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淘汰了49条水泥湿法窑和机立窑熟料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675万吨,水泥生产企业由31家降为23家;淘汰4座小高炉和5座小炼钢炉,计56万吨炼铁能力和110万吨炼钢能力。(五)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成功申报首批全国“两化”融合试验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积极探索“两化”融合新模式,试验区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大力推进“两化”融合“4866”专项工程,完成了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信息化项目,建立了工业优化分离、

9、数据库平台开发、协同服务设计、商务平台等六大模式的20个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对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发挥了显著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和信息化获得长足发展,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着若干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不够快,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压力突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开发区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亟待在“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二、面临的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一

10、是全球正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跃期。世界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化,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特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新一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性增长的支撑点。从所处发展阶段看,南京经济增长已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时期,这为南京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教育、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随着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投资结

11、构、产业结构也将调整变化,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政策取向和国内需求市场,将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更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三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有了良好的开端,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中心城市、门户城市、枢纽城市、创新中心等城市功能地位进一步强化。这为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在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带来重大机遇。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面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深入落实“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八项计划,将进一步发挥我市人才、科技、教育和创

12、新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速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为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五是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随着重大交通枢纽工程的实施,南京港由内河港变为海港,铁路交通由节点城市转变为交通网络枢纽城市,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和辐射范围。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以及城乡统筹、全域统筹将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等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新的发展空间,提高郊县产业发展竞争力,推动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未来五年,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内在优势、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

13、盾相互交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一是国际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的调整变化,各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约束不断增强,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二是生产要素和环境约束趋紧。随着劳动力年龄结构和供需结构明显变化、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土地等综合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正趋于减弱,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土地资源等硬约束更趋强化,势必会对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等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三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转型升级已进入攻坚时期,自身发展中累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给我市

1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挑战。三、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绿色低碳的原则,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两化”融合,强化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和产业层次的战略性提升,加快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带好头,产业转型升级上作

15、示范。(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引领。把高端引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大力吸引接轨国际的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转变,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主动融入国际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整体跃升。坚持创新驱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之路。坚持融合发展。以产业智能化发展

16、为引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步伐,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推动由各产业、各环节单兵突进式的发展方式向产业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提升智能园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发展水平。坚持绿色低碳。落实生态为基方针,树立绿色、低碳、安全的发展理念,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能源节约,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由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外延粗放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内涵集约模式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鼓励技术扩散,引进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和产品,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由自我滚动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