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28384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题组我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陕西师范大学附设的一所实验小学。是陕西省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学校以“打好基础、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构建健康人格”为目标,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为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努力寻求贴近时代脉搏的培养学生道德好习惯的最佳教育途径。 2002年5月,我校在“成功计划”陕西项目办的引导下,开始申请参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汲取我校原有课题研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本着“教师主体参与、专家协作

2、指导”的原则,通过反复论证,确定以“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时代性研究”作为我校的总课题,并以“在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研究”和“通过少先队活动培养中高年级学生伙伴关爱习惯的实践研究”两个子子课题作为切入点。03年北京会议上,我校罗坤老师就“通过少先队活动培养中高年级学生伙伴关爱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开展情况作出汇报,现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在第二、三阶段的实践情况做出汇报。 背景介绍: 所谓“提问习惯”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进而乐于提出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具有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提问行

3、为同步发展,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熟练并达到自动运转。 今天的课堂教学存在有重视学科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方式。学生总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把一个个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消化,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创造意识就在“没有问题”之中逐渐倒退。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恰恰是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谈到在未来的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

4、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应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是一个推动课程内容持续的生成和转化、使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主动的建构者的角色。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忽略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

5、行探究性学习”,并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学科或现实生活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

6、要注重问题性,并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是通过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与相应的人格特征,使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完成对学生智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学业的完成,养成良好的个人人格品质,培养新型人才,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操作方法。 研究的思路与目的 1、 研究思路。 l 构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7、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根本的理念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学习的主人”指的是什么?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指建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民主、开放、生动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这应是其主体性的内在根据。新的课程观倡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

8、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我们仁慈地赋予他们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只有认识了学习的建构性才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所在。建构主义者以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改革教学的思路和设想,而在这些设想当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基本思路,这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 对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学的构想 布鲁纳强调思想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是建构意义和知识的人。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断建构叙述,作为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个人与社会接触建构知识并认识世界。据此我们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完成的,不通过我们个人经验的框框

9、,就不能把这个世界形容出来。每一个个体都会运用内在的心智模型来组织自己和世界有关的活动。所以说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其实就是要看重学生对知识地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完成的,但建构出来的知识却不只是个人的知识,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知识。它强调通过参与社群活动,进行协作式的交谈或者互动发展知识。主张学生参与实践,提倡在社群活动中去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了解知识,感受文化。基于问题解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建构。比如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大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藉此让学生将解题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的问

10、题中。或者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单元:每个课题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所要学的知识、又能够延伸出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关系,理解其中的新侧面,有证据表明,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形成更为积极的兴趣、态度和信念。这种教学活动,将情境式教学、问题教学

11、、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有机的融为一体,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掌握知识,在社群的参与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建构知识。 可以看出,在基于建构主义的上述教学改革设想当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这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即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

12、的调整、重构。因此,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得以更充分、更有序地进行,这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切入到儿童的经验世界当中,而不只是按照教学设计者预先确定的框架和路线来生成联系。 对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学实践的分析 每一个教学实践的背后总是有支持它的教育理念。可观察的教学实践与其背后的见解、价值、信念和文化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各种观点,会使其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估的标准出现分歧。这些隐性的因素往往决定显性的实践活动。以下对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教学实践作出基本分析。 1、利用建构主义的观点习得知识,重视情境式教学。 今天的课堂教学存在有忽视学生主动参与、

13、探究性学习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在这种教学模式背后的理念是符号式认知的知识观。符号处理式的观点假设人与环境是分离的,知识是独立的可以由此到彼的传递。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是利用建构主义的观点习得知识,重视的是情境式教学。“问”是一种探究,“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主动发表见解,展开讨论、争论,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又产生新问

14、题,使问题逐步深入,在引申拓展和应用中引出更多的新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与繁衍中,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这里人与环境构成一个整体,互相改变对方。环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反过来随着知识的建构与积累,对环境的认识更加的深入与广阔,扩大了知识的领域与范畴。2、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比“灌输式”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灌输式”教学好象实在是一种静止、了无生气、分化和可预测的现象,它的任务就是要用那些讲述的内容“填满”学生的头脑。而“提问式”的教学可以促进重视学习者意见和经验的气氛。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或者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

15、规律性知识,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问题教学倡导课中参与,强调互动的原则,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教育着重的是知识的传递,而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看重的是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完成的,但是建构出来的知识却不只是个人的知识。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与其他成员交流、共享知识,相互受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建构出来的知识,已不在是老师给予的知识,或者是只存在与书本上的知识。问题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问题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使学生得

16、到概念知识,同时也获得程序知识。这样以来学生可以习得的知识得到丰富,学习的方法得到发展,学习的热情得到提高。3、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教师主宰着课堂,老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是无所不通的“宝典”,在教学中老师以他的思维控制着学生的思维。皮亚杰指出只有在地位平等的人之间才会出现互惠作用,每个个体的观点得以互相交换,但成人的权威会阻碍这种情况出现。这种言论虽有些偏激,但是细想起来不无道理。成人的或专家的权威容易限制、左右学习者的认识。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观遵循的是交互主体性原则,在这个社群里面教师是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与学习者不断的互动;教师不断运用分组学习和团队合作,来巩固新的去向。在学生借助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因为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