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08254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素质(上)杨师群 内容提要:由于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存在差别,中西方社会的人们在认知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角度、线路等方面出现相当的不同,形成迥异的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思路。在这一民族精神基因基础上修筑起的文化素质,对两者的社会发展产生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社会、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特点差异中西方传统社会的不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民族文化基因组合的源头。经长时期的潜意识运作和深层积淀,默默地控制着两者集体中个体思维的过程,综合成一股顽强的文化定势,在其民族传统文化模式的建构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对两者社会发展起着隐蔽不

2、见但又是绝对重要的影响。一、思维模式主流形态的基本特点西方文字的拼音性质,决定其概念具有相当的抽象性,逐渐远离感性、远离形象,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并随着形式逻辑发展的需要,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日益确定。 “在西方人那里,概念是对于对象事物的直接抽象和概括,因此,反过来它成为对象世界的直接表征,直接地蕴涵有对象世界的意义。只要概念清楚明白,那么对象世界的意义也就清楚明白。只要掌握了概念的确切意义,也就把握了对象世界本身的意义。西方人致力于对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决不允许有丝毫含糊,其道理或许正由于此。”1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知识概念体系。然而中国文字的象形性质,始终保持着或多或少的感性特征,与具

3、体事物若即若离,不追求高度的抽象性,也不讲究概念的纯粹性。在思维极不重视形式逻辑的状况下,以意象和隐喻为工具,也不要求概念的明确性和确定性,而总显得模糊和游移,或还有无穷的多义性。如有关宇宙自然的“天”、“道”、“气”、 “阴阳”、“太极”、“五行”之类概念,都是模糊思维范畴,就是在讨论社会现实问题时也常常如此。中国人思维中使用概念有模糊性、笼统性、随机性等特征,像西方人那种经过严密定义的概念及其系统,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形成。西方在逐渐建立起一个精致而完备的知识概念体系的同时,开始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其哲学中的思维论证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就是在完备定义、精确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严密的

4、演绎推理,很早就形成较完备的概念运展体系:形式逻辑。其演绎推理的每一步行进都要求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将其应用于演说、辩论、论著及相关的活动中,对其民主法治诸制度无疑也起到推进作用。中国在没有建立起严谨概念体系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的是直觉思维。所以先秦诸子的思维模式主要是一种没有严格定式的任意直觉的意会性判断。名家与后期墨家虽然对于某些概念也提出了一些初步性的探讨,然而在模糊性定义和意会性思维的习惯基础上,加上家长制君主统治的有关文化束缚,无法发展出系统严密的形式逻辑学。古人也或进行相关的类比推理,其根据是有关对象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而推出其他相似方面,如儒家的“推己及人”、“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5、之类,乃至重大命题:“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也都建立在此类比推理的基础上。这类比推理依然离不开形象,它不是以概念为基础,而是以经验为基础,只具模糊性与笼统性。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规则性,其推理环环相扣,要求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再考虑价值判断,这才有说服力,所以整个判断的基点是客观的事实基础,就是说其价值判断服从事实判断。遇事首先考虑其是“真”还是“假”,真理至上成为悠久的传统。其科学精神就是一种热情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一种真理至上而超越功利的精神,所以其纯学理的各学科都得到发展。中国人直觉思维无须严密的推理,以领悟力为贵,所以遇事首先考虑的是价值判断,而

6、不是事实判断,或者说整个判断的基点是主观的价值观念,而事实常常被纳入到价值判断的框架中加以裁剪和理解。对人首先考量他的道德素质如何,不管他有多大才能,如果道德上有问题,不忠不孝之类,那就一无是处,忠孝道德至高无上,它凌架于一切价值判断之上。对事物首先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如何,所以中国古代纯学理的科学发展极为贫乏,几乎是空白,而所谓“科技”主要都是应用型的,大多为统治者需要的大一统技术。中西方人们思考问题的顺序:如西方人姓名的排序,先是自己的名字,其后或是父名,最后才是族姓。其地址的排序也同样,先是个人所居屋的门牌号,然后才是街道、区、市,最后为省份和国度。记时也是由小到大,以秒、分、时、日、月、年

7、为序。而中国人的相关思维排序则正好相反。这种完全相反的思维顺序排列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其特定的思维文化所支配的,它体现出中西方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和思路特点。概括讲,西方人的思路是从个体开始,由小到大,从个体出发去理解整体,把现实事物看作是无数的细小部分组成的复合体,以个体组合成群体,局部组合成整体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与万物,去描述世界与万物的生成,建立的是个体本位的思维路向。如西方哲学最初是用元素论、原子论来解释宇宙;医学也把人体看作由无数最小元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出来的集合体,在发展到用细胞学来解释生物,其治疗方案建立在解剖学(即结构组织学)的基础之上。其世界观认为这些能分割的基本

8、粒子的地位很重要,个体有独立的价值,形成个人主义和机械整体观。其“分析、综合”诸方法,为科学发展打下基础。而中国人的思路则从整体开始,着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强调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不注重它的基本元素,建立的是整体本位的思维路向。中国人从整体出发去理解个体,由大到小,以整体化生的方式去理解个体,去描述世界与万物的生成。如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用元气论来解释宇宙,元气是连续的、无边界且无形的整体,它充斥并运动于宇宙之间,然后生化万物,所以宇宙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中医把人的生命看作是宇宙中元气的一种特殊状态,用气的运动来说明人体功能,把生命归之于“一口气”,用气功追求健身、养生的目的。从而认为生命是不可分解

9、的,解剖是违背生命原理的,通过解剖是不可能得知生命的真正奥秘的。其世界观认为整体联系紧密而地位重要,形成有机整体观而轻视个体的独立性。中国人理解事物的思维模式是:“阴阳五行”方法。即对事物的整体运动形态进行一些有关的测验,然后在信息反聩基础上作出意会性的直觉判断,中医有关的 “经络”、“针灸”、“气功”、“按摩”诸理论,及传统社会的“易经”、“看相”、“算命”、“风水”之类的神秘文化,都是其特有思维模式下的杰作。与上述思维模式相关,西方人视“知”为一种思辨性和实证性的纯粹理性思辨。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通过古希腊智

10、者的一系列思辨探索,确立了“知识”的独立性、至上性和权威性。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追求科学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实用。所以在西方,与其说是生产力的需要推动了科学,还不如说是其对真理的追求而创造了科学。中国人则视“知”为一种实践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的实用性思维,可称实用理性思维,或说是一种渗透着感性,又与经验、价值相联的悟性思维。它把客体的知识主要维系在主体的使用上,使求知与道德、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其哲学不是探求纯粹的“知”,而是与“行”结为一体的“行知”,即受实用功利支配的“知识”。这种“知识”相当大的比重为政治、人伦、道德之类的规范,它一旦和统治需要相结合,即可上升为先验的原则、绝对

11、的真理,然后由士人们去编造一些相关实用的理论,以作进一步的解释。人们只须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它,不能否定和怀疑它。两汉统治“独尊儒术”后,人们便不能怀疑和批判儒学,只能在有限的几部经典上一代又一代地重复进行注释。中国没有“知识”独立性和至上性的传统,所以“知识”往往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乃至玩具。观察中西方古代社会思维模式的主流形态,可以从两者的不同路径中感觉到其中存在的极大差异。我们认为,古代西方倾向于一种理性思辨型的思维方式,善长用比较精确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较有系统和条理地把握事物,寻找因果关系和重视纯粹理论探讨,且有一种多元化的不断求知探索的精神;而古代中国则倾向于一种表象意会型

12、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的综合而短于实证分析,大都用一些模糊概念进行整体性的含混解说,满足于玄幻博大的把握及其实用价值,表现出一种经验主义与感觉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或可简称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思维方式的总体性差异使人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认识图式、思维逻辑来观察和考虑宇宙同人类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相当不同的世界观,极大地影响着中西方社会文化类型的走向与定型。二、宇宙观的唯物与唯心问题 在对宇宙本原或世界构成要素诸自然观问题的讨论中,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已经开始各种线路的理性思辨,一开始就出现了多种不同倾向,其中尤其以将宇宙物质化的种种解释与探索的唯物论倾向令人关注。许多人以某种基

13、础物质作为万物之本原,并演绎深入到了基本物质内部的微粒结构层次及其运动状态诸本质问题。如泰利斯提出水为世界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赫拉克利特相信火是万物之本原,并指出万物都处于流变状态。阿那克萨哥拉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微粒物质“种子”,并认为太阳和许多星体都是火炽的石头。而恩培多克勒提出有土、气、火和水四种原质,其中每一种都是永恒的,它们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便产生了世界上种种变化着的复杂物质。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微粒物质“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种类是无限的,是永远运动着的。后来,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都继承了原子论学说,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大致来说,其从“元素

14、论”起步,逐渐发展定型为“原子论”。此外,也有一些不以基本物质为本原的思考探索者,其思维角度绝对是多元化的。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由数产生点、线、面、立体,再从立体产生一切物体。爱利亚学派提出:事物是不会变化运动的,存在即是思想之概念,所以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柏拉图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无人格禀性而完美、真实的理念,最高理念是“善”,是造物主。亚里士多德提出著名的事物“四因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对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思辩。而怀疑论学派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包括神、灵魂同样如此。总之,古典哲学中多种线路分别探索的思维特色已很明显,各学派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一些成就尤可视为人类划

15、时代的进步,许多唯物论者开始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把万物作为人之外的独立对象来看待和研究;如阿那克萨哥拉的奴斯(心灵)学说,首次把精神性的东西:心灵,与物质对立起来,使物质与精神的分化明朗化。唯心论者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开始区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并首次把逻辑推理的方法引进哲学领域;二元论者亚里士多德的综合性成就,为许多门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奠下坚实的基础;而怀疑论者揭示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性,所谓真理都只是在相关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结果,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条件真理,从而打破了绝对真理的神话。中国先秦时期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大多建立在表象物体与直观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意会性的模糊

16、思维范畴,进行整体性的猜测与论说,而不存在对纯粹物质世界的深入探讨。如周易从自然界中选取了人们直观接触到的八种东西作为宇宙之主体:天、地、山、泽、雷、风、水、火,演布为八卦。其中可分为四对概念:天与地,山与泽,雷与风,水与火。并认为自然界和生物一样都由相对的两极或两性演化产生,而从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对立的范畴,提出“乾元”(阳气)与“坤元”(阴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即以乾、坤二卦,阴、阳之象,推演出整个宇宙结构,以此把握所有事物的变化发展,并作为其占卜预测学的依据。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是,天地间万物阴、阳两极演化的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形式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说:“阴阳。原意为何,各有其说。如天地、日月、男女、昼夜、向背、青铜器凸凹两面等等。阴阳出自天地,似为新出土的郭店竹简证实。但拙意仍以为阴阳最早应源起于巫术操作中的动、静两种最基本的形态。”2一般很容易将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与唯物论联系起来。虽说上古时的五行思想是以直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