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73877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评论文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单位:湘乡市白田镇中学姓名:黄丽联系电话:13875295364时间:2010年9月运用空白艺术有效规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超限效应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心理,形成超限效应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空白艺术,通过在课堂提问、课堂组织、类比迁移上适当地设置空白等教学手段能有效规避语文课堂中的超限效应。关键词:课堂教学 超限效应 空白艺术 规避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现如今,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语文课堂教学却仍然备受诟病,原因很多,其

2、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心理规律,产生了超限效应。一、心理超限效应的概念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个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在这则故事中,虽然鱼汤是好东西。但如果给予的量过多,反而给喝汤者造成心理负担,以至于出现不耐烦甚至是对着来。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事物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这

3、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它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老师声嘶力竭说教又毫无效果,具体说来则主要是拖堂、满堂灌的认知超限,反复的大批量的训练超限,无深度、无意义、无原则的赏识超限等。由于忽视了心理效应在教学上的应用,最后的结果就是,老师在用自己的“兢兢业业”来培养学生极度的厌学情绪。二、解决策略使用“空白艺术”“越限效应”告诉我们“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看来,要想达到教学的效果,就应该避免“超限效应” 。也就是说教学不是内容越多、时间越长就效果越好,而是要讲究教学的“度”。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的“度”呢?语文新课程标

4、准指出: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指的就是“空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空白艺术可以促进学生心理上的期待、知识技能的缓冲、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出现抵触和逆反心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引导学生发现空白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文质优美的文章,语言凝炼,情感含蓄。常常是“言已尽而意无穷”,不少作者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情感“空白”,为学生提

5、供了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因此,我们教师也不应该在文学作品和读者(学生)之间把什么内容都一一道破,而应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去品味、去感悟、去探寻。如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文章的前三段写了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虽然作者满怀的是厌恶之情,但表现手法上却极具艺术性,需要记者仔细地去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开头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看到的是一群“清国”留学生,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读到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空白”,选取其中的关键词来赏析,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明白“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感受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标致”原意是漂亮,这里却是正话反说,用

6、于讽刺那些“清国留学生”所作所为。作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和师生的共同探究,达成共识:因为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更可恨的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捕捉这些含蓄性的文字,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感悟隐含在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情感,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细微如文中标点符号的留白处,同样也要在课堂上用心去发现后好好玩味。如:鲁迅故乡中有处细节描写,标点符号表意非常丰富。一句“

7、啊!闰上哥你来了?”。寥寥七个方块字里面,作者连用了五种标点符号:“!,?”,这五种交替变化使用的标点符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见到久别重逢的闰土时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百感交集的矛盾心理和欲言又止的复杂神情,这决不是单单七个汉字所能表达得了的;而闰土那副既高兴又自觉卑微的心情则借助“老爷!”传达了出来。这种情感空白点以其独特的难以替换的魅力放射出了奇异的光彩。2、课堂提问留点空白 课堂提问包括问题的设计、时机的把握、处理的方式等要素,直接关系到教学进程和学习效果,是教师基本素质和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有统计表明,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有近一半是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

8、之类的口头禅或反馈解答情况或近乎无意义的提问。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与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避免超限效应的一项现实任务。 教师的课堂提问按思考时间可分成三类:A类为五秒内,B类为五秒至二分钟,C类为二分钟以上。教学中应尽量减少A类问题;精心设计B类问题,以中下生的思考时间为基准,留给学生足够的审题、思考与表达的时间;有选择地采用C类问题,一般以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或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在提问一个总是之后要留出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答,即代之以学生观察、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这样才可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想和说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

9、: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必须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能力、表达速度)进行表达,同时提醒其他同学学会有效倾听,显得格外重要。3、收放自如解除空白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评价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如笔者在执教孤独之旅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杜小康“在孤独中坚强地成长”这一思想主题,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师:同学们,如

10、果你是一位导演,准备将孤独之旅一文中农家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的经历拍成电影,你准备将哪些镜头搬上银幕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相关句子,发挥想象,把这个镜头描绘出来。学生甲:杜小康嘴里嚼着一截芦根,目光追随着鸭子,鸭群渐去渐远,消失在芦荡深处,水面的波纹,渐渐地平静下去学生乙:杜小康追赶鸭子,迷路了,他颓然坐在地上,四周是密密麻麻的芦苇,像山一样包围着他,白白的芦花,使得他的目光有些迷离,一声水鸟的啼叫,打破了芦荡的寂静学生丙:杜小康坐在船头,双手抱膝,任小船在水里漂浮,他的眼前,慢慢浮现出油麻地的小伙伴来,他们一起捉迷藏,一起去偷罗汉豆由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不同角度的主观感受,生成的答案自然是精

11、彩纷呈的。学生回答完毕后,为了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及时的整理,抓住关键,向着课堂的预设目标牵引,我提出了新的问题:师:“刚才同学们设计的镜头,角度不同,手法不一,但是,老师感觉到,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说说这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吗?”生:我觉得,这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用环境来渲染主人公的孤独。师:不错!那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来渲染孤独呢?生:为了表现杜小康在孤独中坚强地成长。最后这一个答案,便是本篇课文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怎样做到“收”、“放”自如呢?笔者认为要做到这样几点:“放”的时候,课堂上要有充分的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要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充足的时间,教师还要能设计很好的既注重文本阅

12、读又能调动学生经验的话题;“收”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牵引”应该是机智而艺术的,要善于在一定的时间抓住机会“打住”课中活动,恰如其分的点评、小结与讲析。课堂时间有限,“收”不住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了。4、类比迁移感悟空白所谓的“悟白”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轻松学习和掌握语文的规律。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

13、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但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小瞧了学生,即使是书上标明的生字、生词,也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一个个地读。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是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但我们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问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鱼”,而得不到“渔”的方法。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即引发了超限效应,也违背了

14、学习语文的规律。怎样通过拓展去“悟白”呢?例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后,可以让学生想像一下:此时皇帝的心情如何?面对那两个骗子、那些大臣他又会说些什么呢?他还会继续受骗吗?这样的拓展就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的“空白”,犹如情节未完,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联系皇帝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他的性格和品行等去体会再创造。这样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有效的迁移拓展,使得看似简单的结尾变得丰富多姿,跌宕起伏。进行了再造想像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纸短情长的艺术效果”。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

15、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要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

16、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三、规避超限效应对教师的要求1、要熟练驾驭教材,备好课。无论哪种课型、哪种教法,都要求教师熟知教材内容、大纲要求,明确目标,认真备课,空白教学法更是如此。2、要注意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肯定与鼓励。刚开始时,要学生提出看法和问题,特别是否定书中“权威”,的确没有几个学生这么“大胆”,也不会提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往往会冷场,这就要求老师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诱导学生敢于发问、多发问。当学生提问时,不要随意中断,应让他把所有疑点都说出来,不管正确与否,都要随时肯定和鼓励,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