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6724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遗忘的史诗-浪石古村民居特色初探- 张宗登 张 华摘要:浪石古村是湘西南地区近年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楹联古村,至今已有近300 年的历史。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分析总结了浪石古村形成的历史背景,选址排水,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特色。在考察中发现,浪石古村所体现出来的“天时”、“地气、“材美”、“巧工”的造物理念对当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指导意义。关键词:浪石;民居风格;建筑特色传统民居,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其深层的内涵来看,都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它蕴涵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凝固的史书”。 湖南古民居,大多拥

2、有悠久的历史,并有着神秘而古老的传说;民居建筑布局遵循着传统而久远的风水理念,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因势而建,体现了天、地、人、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理念;民居用材就地选取,就近使用,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排水思考与现代建筑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采用明暗结合,方便合理;在建筑的装饰和构造上,体现着当地的风土民情,为建筑的地域特色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并传承和融合了不同地域思想和智慧。湖南浪石古村,如同一本百年的史诗,被人遗忘在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走过,翻开这美丽的卷章,古韵而优雅的格调立即会撩动人们心中最美的情愫。它沉睡在湘西南武冈小城的群山之间,环境优雅静谧舒适,建筑与环境融为一

3、体,如诗如画,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给人一种“桃园隐士”般的惬意。1武冈浪石古村概况武冈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处邵阳市西南五县市中心,素有黔巫要地之称,具有悠久的建制历史。秦汉时期建县制,汉文、景帝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置武冈县,县治今市城区,属长沙郡。明洪武与永乐两代为府、州。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岷王朱鞭(朱元璋第18子)从云南迁武冈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72年,时称武冈“朱王”。清承明制,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武冈州直属宝庆府。1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为武冈县,属湘江道。新中国成立后,武冈县属湖南省邵阳地区,1994年,国务

4、院批准撤消武冈县设立武冈市,属邵阳市代管。浪石古村座落在武冈县城东北角的双牌乡,距武冈县城60余公里,距隆回县城30 公里。处武冈、新宁、邵阳、隆回、洞口五县市的交界处,素有“鸡鸣五县”之称。据传浪石 村原名叫李家坝,明成祖永乐年间,武冈“朱王”(朱元璋第18子朱鞭的后代)身边有一官吏名王祖清,隐居于龙口井头山(现邵阳县境内),后来祖清公长孙王政海看中了李家坝这块风水宝地,迁来定居,见后山上石板层层翻起,其形如浪,亦取“浪人至此,如石生根”之意,改村名为“浪 石”。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浪石村不断兴旺发达,成为周边各县商贾云集的小型集市。由于浪石古村地处偏僻,群山环绕,不仅没有受到明末清初战争的

5、影响,反而人丁更加兴旺。目前我们见到的古村建筑群,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保存的古建筑中最晚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完工,先后历300 年之久。现存古民居88座,总面积10880平方米,其中保存完整的有55座,面积6930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依山而踞,错落有致,布局合理。2浪石古村的选址及排水图1 浪石古民居建筑 图片来源:张红颖摄浪石古村依山而建,整个村落的布局在风水、地势和功能实用性上紧密相连。所有古建筑均高于最低地势34米(如图1所示),坐北朝南,并沿着山坡石板的地形一直延伸至山腰,整个村落呈扇形展开。古村四周均有高山环绕,并且相对高度均在1000

6、米以上。整体环境相对闭塞,这为古村的发展提供相对封闭的内部条件,外界的干扰基本被阻挡在外。直至今天,从县城进入古村的道路都在高山中环绕,很是凶险。在地势上,村东南低于村西北,因此夏季凉风会沿着东南方向吹来,而冬季北风在高山阻挡下,不能进入村落,构成了冬暖夏凉的格局。同时,在村西山坳之间,村民们开凿有一小型水库,作为水源补给之用,库前有一小渠,可将水从村西引至村东南头。这种风向、水源和地理风水的讲究,正好构成了浪石村这一“风水宝地”的说法。随着浪石村的发展繁盛,加上周边各县村庄相距县城都有很远的距离,因此浪石古村曾经一度成为周边各村的集贸中心。它定期举行集市,为周边各村村民提供必须的生活物资和农

7、用物资,这种现象的传统说法称为“赶集”。浪石村位于群山之间,水资源丰富。村民用水均为地下水,采用布点打井的方式。一般一户一井,随取随用,很是方便。对于村落的生活洗涤和牲畜用水以及污水的排放问题,浪石村先民在建筑布局上早有讲究。在每栋建筑的门前,均设有一排水沟,此排水沟为一明渠,废水可顺着这一明渠排向两边的用青石铺好的暗渠中。春夏雨水较多,雨水会沿着屋檐流入排水沟中,正好起着清理水沟的作用,从未发生过堵塞。青石铺好的暗渠下面为渠,上面为日常行走的道路。由于在地势上的递进性,暗渠顺着山坡直通村前水沟。3浪石古村的民居风格与建筑特色31 浪石古村的民居风格浪石古村建筑朴实自由,和谐流畅,规划统一,讲

8、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构成一个户户相连,家家相通的一体化建筑格局。其建筑形式既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又受中南地区气候条件和自然地理的影响,并且把地方建筑的传统文脉和徽派建筑的风格特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所有民宅为对称式“”形平面布局或长方形布局,屋檐较长,整个村庄紧凑而按“进”排列的纵深院落。每个建筑相互之间构成四合院的基本形态,而缺少北方四合院的大气和宽敞。所有建筑之间互相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功能上互相借用,这一点在前后建筑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庭院的三个方向由单体建筑围合,中间是堂屋,两侧是卧室或者茶间,另一方向为前方邻居正房的后立面。每户人家成单元合院形状、体量大

9、致相同。左右两侧民居采用极为少见的并联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而前后之间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基本是串连的状态。所有建筑大小、高矮基本一致。浪石村的建筑具有组群式建筑的典型特征,由于整个村庄所生活的均为王姓子孙,为了防止外族侵入,保持大家信息上的联通性,浪石村采用“井”字形构图模式去组合全族众多的住屋,构成雄浑一体的民居外貌。这种布局使单元群组在纵横两向都存在着规整的轴线关系或对位关系,并且数列均等,几条横纵方向轴线无主次之分。整个浪石建筑群布局合理、排列整齐,形成不分主次的并列状态,这种无主次的并列组合在民居中是不多见的。32 浪石古村的建筑艺术构造图2 从天井向外观看 图片来源:张红颖摄浪石古村的

10、建筑前后之间围合成一个天井的形式,这使前后建筑之间起着互相借用依存的效果。这与徽派建筑的天井有所不同,徽州宅居的天井设置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而浪石村建筑天井,如图2所示,并非通过围墙进行密封,而是前后建筑之间的借用来构成。由于湘西南地区雨水富足,因此每间正房均有较宽的门廊。天井与门廊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遮阳、纳凉、采光效果。房屋除角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它为住户提供了洗涤、乘凉、休憩和进行其他露天家务活动的理想场所。它还可以种植花木,点缀景石,开凿水井。从古民居的整体结构上看,浪石古建筑群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所有建筑在样式、大小,进深上基本保持一致。建筑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细节

11、装饰上,如角门、门沿、墙顶、柱梁、窗根、饰物,艺术手法高超,体量均衡,虚实得当,细部装饰大都集中在墙顶、墙角及门窗上,花样繁多,无不赏心悦目。装修得大气、精美,与大片的屋面、厚重的墙体、规整的排列形成虚实、线面、刚柔等一系列形式美构图的生动对比。浪石建筑进出门的设计均很独特,所有建筑均没有设计大门,而是以住宅两侧的角门进出,作为出入及邻里联系的方法。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空气对流,把天井当入风口。角门当回风口,以获得流畅的通风,充分发挥了建筑组群内部的气候调节器的作用。家家户户通过步廊与角门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则有狭长的巷道,这样保证了交通的四方通达。巷道全用青石板铺就,青石板下面为暗渠,为

12、排水提供了条件。加上房屋间隔很近,即便下雨,从村东到村西,从南到北,不需换鞋也不湿脚。房屋虽然间隔很近,又是青一色的木构架房屋,但不会因为很近引起火灾而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房屋两端是青砖砌就的高出屋面的封火墙,中间才是木构架房屋,为防火提供了必备的元素。图3 楹联角门 图片来源:张红颖摄角门的设计在建筑装饰风格上最具特色,如图3所示,角门都由石梁、石枋、石槛、石枕、石楹、石墩组成,尽饰以精细的图案。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其书法或遒劲、或清秀、或飘逸灵动,现存石刻对联41幅,墨迹对联1副,有好几幅似出自著名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之手。内容大多对仗工整,蕴涵深厚,实乃居室对联的上

13、乘之作。如图3角门上的楹联为:“万里前程从此起; 一生大业看将来”;刻在其他民居角门上的楹联还有“浪静水清行龙卧,石奇风香藏虎距”,“前来环江,澄澄如昔;盘柳嫩处,濯濯到今”等,在此不再一一列出,这些楹联所蕴涵的深意体现了屋主人的志向和清雅。浪石村目前尚存的41幅楹联中,其中字迹保存完好的21 幅;被文物收藏者买走3 幅,但内容村民仍可以背出;字迹在文革中被全部破坏但楹柱犹存的有9 幅;字迹虽残缺而尚可全部或部分辨析的也有9 幅。图4 浪石古村马头墙 图片来源:张红颖摄浪石村的古建筑均以砖木结构为主,其间辅以石墩或石板,两端是青砖砌就的彩绘翘角外墙,俗称马头墙,如图4所示,中间为木柱架子的木板

14、房,一律坐北朝南,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风格独特。建筑的外墙使用砖材建构,在整体上把木材围在中间,起着保护作用。浪石古村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低层、坡顶形式,并采用了建筑外墙上使用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浪石古民居注重装饰,广泛采用砖雕、木雕、石雕,其雕刻手法和工艺,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浪石古村的雕刻传承了传统建筑相关技艺,题材宽泛,含有淳朴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

15、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浪石建筑墙体用砖选择也很讲究,普遍用的是烧制后经过容水出窑的砖,这种砖含有低价氧化铁,结实耐碱,呈青灰颜色。在砌筑过程中,工匠有高超的技艺,浪石墙体砌体无明显灰缝,墙面整体感细腻、平整,看上去有“肌理”的美感。图5 古村木雕 图片来源:张红颖摄浪石古村的木雕手法变化多样,如图5所示,有线刻、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等。内容广泛,有人物、山水、花草、鸟兽等;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等生活场景。其表现内容和手法

16、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以深绛色或朱红等色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已经洗刷了木雕表面的保护色,留下的是最为原始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这样是木雕的细部更显生动,并增加了一缕沧桑美。图6 浪石古村石雕墩 图片来源:张红颖摄浪石村的石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如图6所示,种类有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手法。它主要分布在角门、石墩、漏窗、柱础、抱鼓石和青石地板上,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麒麟、祥云、山水风景和人物故事等题材。角门上的石雕堪称一绝。角门都由石梁、石枋、石槛、石枕、石楹、石墩组成。石柱上刻有对联,是浪石建筑装饰最大的亮点。楷、行、隶书风格各异,字体流畅,笔力道劲,线条笔画如行云流水,风格朴拙豪放,不留斧凿,为历代乡村文人所撰。现浪石村保存完好的石刻楹联41副,墨迹对联l副,内容对仗工整,蕴涵深厚,是民间居室对联的上乘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