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耕不辍】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20190703382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204557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2019070338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2019070338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2019070338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耕不辍】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2019070338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耕不辍】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2019070338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百家争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1中“诸子”的含

2、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诸子”的含义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

3、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活动探究1: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4、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活动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据材料,孔子所说

5、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参考答案:主要内容: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主要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补充知识】稷下学宫中国的学术盛世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当时云集了众多学者,如孟子、荀子等。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