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45483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三门峡市第三高级中学 高春柳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将一些有难度的艺术变得易懂好学,并能逐步培养学生独创思维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样,学生学习方法得当与否,也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感情高度融洽的产物。所以,教学中教师既要寻找学生能够接受的最佳教学方法,又要不断研究学生,不断寻找最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并时时指导把握住学生的学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包括:每册书的第一单元

2、内容和最后一单元的“必学部分”与“自学教材”两部分内容。累积课时应为至课时。再加上全书每个单元的“优秀美术作品欣赏”,“范画”欣赏和“优秀学生作业欣赏”以及每节课教师的示范或演示欣赏等,美术欣赏课教学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内容,而欣赏课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欣赏课侧重古今中外美术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更注重在欣赏课中融入现代的艺术观点和教师的知识教学内容。欣赏方法的学习,对今后学生美术观念的形成和欣赏水平及评价能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观念乃至世界观的形成,以及艺术观念的表现和传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与学,无论是对美术教

3、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应是重点学习与研究的课题。这对改革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1、解说法: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像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老师讲解,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做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2、问答法:老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回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较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展

4、开讨论,老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法: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5、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6、比较欣赏法: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2)

5、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7、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8、 “五让”教学法:“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直以来,美术欣赏课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对于老师所讲的教学内容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想改变就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

6、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二、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

7、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针对教学情况,还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教学中:首先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其次要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最后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8、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

9、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

10、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

11、:“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

12、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他们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

13、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现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

14、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首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

15、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澄彻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四、加强美术学科同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整合,创设新型美术教学形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是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让学生更易消化、吸收,使单薄的知识变得更丰富、更具趣味性。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

16、的学科,它涉及政治、历史、人文、地理、文学、音乐等学科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与能力,必须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中学美术欣赏课学教学探究高春柳三门峡市第三高级中学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