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22032298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论习题集自考本科(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画论课程(0745)习 题 集参考教材:中国画论辑要 周积寅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解释:1、宣和画谱P6:中国画著论书。无编者姓名,二十卷,卷首有赵佶和二年御制序,记录宫廷所藏历代名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的作品共六千三百九十六件。分为十门: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每门先作叙论,次为画家评传,传后则列画目和件数。在官家著录中,是一部画家传记较完整的巨著。2、“六艺”P5: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3、吾道一以贯之P4:“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4、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P10:5、顾恺之P19:东晋

2、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著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等。6、历代名画记P19-20: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作者唐代张彦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收藏印记等。后七卷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7、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的句子为后人各为辑录所致。8、南北宗P28: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有“南能北秀”之称。9、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P27:然而玄思冥想是超越世俗功用的功用。-北宋、黄庭坚

3、山谷集10、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0:-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11、画山水序:12、解衣磅礴P105:把衣服解开,舒展两足而坐状如簸箕。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P6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画的人,有图之大的宝器,理乱有法制伦常14、林泉高致15、一画P55-57:指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和法则。16、南齐、谢赫画品P65:17、山水纯全集P22:-北宋、韩拙18、姚最:P66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所著续画品是继南齐谢赫画品之后的一种评品画品的著作。所录画家不分品第,评论计画家二十人。19、贞观公私画录P70:裴孝源著,又叫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

4、考证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20、王微叙画P79: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为绘画的主要作用,他以使人从画面上获得自然界的真实美感,激发精神。与宗炳绘画“畅神”有一品。叙画于宗炳山水画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二大文献。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09:在本质上和“迁想妙得”是一致的,但是字面上更加平易近人。其“师”字提的最妙,师造化不只是重现自然,而是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作者的理想和艺术加工,而表现到画面上。22、迁想妙得P106:愈剑华所说。顾长康,乃指画家作画过程。顾恺之单就文字来解释,就是在构思艺术形象的时候迁作者的思想深入去认识和选择客观世界而艺术构思。这种“迁

5、想妙得”不仅限于人物,只要有生动之可拟与气韵之可侔的,如山水、狗马之类,都要用“迁想妙得”才能创造艺术形象来。23、米家墨戏P98:米家指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墨戏指写意画随兴成画,故名。24、十六家皴法P103:郑绩将其分为、披麻皴、云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折带、乱柴、乱麻、矾头、骷髅、弹涡、雨点、芝麻、马牙、斧劈。25、画法P145: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26、画理P146:指画家对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27、画趣P146: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28、气韵生动P156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29、骨法用笔P156: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用运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方法。30、五彩彰施P168:即青、黄、赤、白、黑。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颜色。31、书家八体P170: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虫书、五摹印、六署书、七 书、八隶书。32、以形写神P209:用形态表现精神,形态正确,精神才能生动。33、“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P191:-苏轼。反对以形似论画。34、逸笔P194:从形似入手追求神似,运用简洁精练的技法。35、逸气P194:可以说表现作者的清高,也可以说是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36、气韵P231: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

7、。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气韵,隐藏在性的背后,无法用感官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37、生气P239:活力;生命力。38、神气P239:神情气概;精神气息。39、真气P242:元气。40、士气P242:旧指读书人的气概。41、灵气P244: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42、意境P259:指文艺创作中的情调、境界。43、实境P261:指那些描绘实景的意境44、混沌P262: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45、

8、南北宗P300: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46、文人画P299: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9、47、置陈布势P401:“置陈”是指画中形的位置和陈列。画中形之渗透作者情意的气力为质,力的奋发叫做势。“布势”指布陈发自形内的力量。“置陈”以“布势”为结果,“置陈”法为“布势”服务,必须二者有机结合。48、意在笔先P395:出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49、郭氏“三远法”P429: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取景技法名。 宋郭思所纂集的泉高致載其父郭熙之: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 (如范寬的谿山圖) 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 (如王蒙的青卞隱居圖) 自近山

10、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如倪瓚的容膝齋圖)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又增一: 郭氏謂山有三遠,愚又三遠者: 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 (如郭熙的平遠) 有煙霧溟漠,野水隔而仿佛者,謂之迷遠; (如馬遠的山徑春冊) 景物至絕,而微茫縹緲者,謂之幽遠。 (如郭熙的深遠) 後人合稱為遠。 元代黃公望山水訣合两家之说,谓: 山论三远, 從下相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間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一) 画道论1、*论述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有内在的相互联系。P1P4答:“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识。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道学认为“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阴、阳两极

11、的关系;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的状态,表现为悟。“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法。儒学指“六艺”;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禅学指自我完善的修行方法。“道”与“艺”的相互关系:统一的辩证关系。“吾道一以贯之”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6、P72、*为什么说“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P3P4答:画即是道,反映出中国画特有的内外在(内容与形式)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道”,取自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主要以事物发生、变化、发展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为依据。P3“吾

12、道一以贯之”P4,“道”包含了认识事物的所有道理。例举各家论画学说P50-583、简述中国画与“儒教”所言的“道”关系。P2答:“吾道一以贯之。”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的意思。包括绘画。(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P7)“儒教”所言的“道”,指的是“人道”,即“仁”与“礼”;(P6)绘画恰恰将此道理形象化,起到推行礼教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天然,非繇述作”。(P67)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P6)4、简述中国画与“道教”所言的“道”关系。 P1答:道学所指的“道”即是天道。指天地周

13、而复始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P53)此道与画道相通,“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P22)“道法自然”,(P1)即反映了道学“任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认识观。古典绘画强调“解衣磅礴”(P105)和“外师造化”(P86),充分体现了“道”的这一理念。古典绘画所反映出的道学思想,是其认识万物世界的辩证统一思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P195、简述中国画与“禅”所言的“道”关系。 P2 答: 禅学所谓的“道”,即为个体对自然万物千变万化的自我感悟,并由此感悟而达到完善自我的修身境界。此道反映在绘画方面,则体现为个体对画理的感悟

14、和表现。“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从之。”(P49)“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P59)“我之为我,自有我在”。(P4)“”(P52)以禅论画理。“绝处逢生,禅机妙用”。(P48)“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之于禅理”。(P49)以禅论画法。“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法无障,障无法”。“无法而法”。(P4)“”(P48)6、简释论语:“吾道一以贯之。”P4答:【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

15、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参,从古从众读森。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参,吾之道,汝可一以贯之。曾子应之曰唯。孔子出。门人不解,乃问曾子,何谓也?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贯者贯穿,以一理贯穿万事,则万事皆有其理。孔子之道,一理分为万事,万事归于一理。有入世者,有出世者。而能一以贯之。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何谓忠恕,汉注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忠恕之道仍在世间,但与出世之道相近。中庸引孔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既曰不远,即是近之。近则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贯矣。 其实就是一贯的意思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谓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 7、简释论语:“子曰:志于道,据于的,依于仁,游于艺。”P4P5答: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志于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