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16992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生就业状况调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评价工作的中心。本文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求,提出了运用J2EE核心技术构建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系统的想法,探讨了系统的研究和实现。【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跟踪 调查系统 76的受调查者认为找工作是必要的人生历练 66.1的受调查者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 一份刚刚出炉的调查报告发现,在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紧迫的压力面前,广大应届毕业生表现出了超乎人们预料的积极心态,他们更多地从自身寻找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 “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

2、.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这是今天上午,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骚宁在“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学术报告会”上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本描述。 今年,中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严峻。而该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呈现出成熟、健康的个体心理和对社会的稳定而积极的心态。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对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的反应,以及对就业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反映出“求诸己”的传统心理。 例如,64.09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来作为

3、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调查者认为,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积极心态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认为,大学生群体的这种积极心态是一种值得珍视的社会资源和精神资源,它将为国家在就业难问题上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一个重要的“政策缓冲期”。同时,这些数据也对社会上一段时期以来将大学生的“妖魔化”进行了修正。 破解就业难的若干误区由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课题组,7月16日在北京大学向社会发布了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2006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

4、况的调查报告。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骚宁说,一直以来,社会各界谈就业难大多建立在直觉或以纯理论分析议论的基础之上,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希望这次研究能建立在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理性的客观分析的基石之上,以对大学生爱护、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深刻的新见解,并破除人们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存在的若干误区。 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周长奎指出:“我们不能让四有新人没工作,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所以团的系统更应该拿出精力和时间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联合课题组于2006年4月成立,本研究采取在全国范围16所不同层次的大学发放问卷、对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进行访谈以及在新浪网上开展独家网络问

5、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政策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考察和分析。 据报告会上有关专家介绍,在人际关系之于大学生职业搜索行为的重要性,性别、地域和专业之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预期(特别是薪酬预期)等方面的调查结果与传统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之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再如,依据大学所在地区,将参加此次调查的16所大学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4个区间。其中,东部地区高

6、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3.39。以天津工业大学(非“211工程”重点院校)、内蒙古大学(“211工程”重点院校)、宁夏大学(非“211工程”重点院校)的学生为例,截至5月中旬他们有就业意向(含“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为64.09、40.50和31.60,其差距相当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

7、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某种相关性。 又如,在大学生就业预期(特别是薪酬预期)方面,研究发现,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但“零工资”的出现(占158)却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个人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从参加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不同专业的总体就业水平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相对较低。其中,在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

8、1.85,而法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低于人们的预期。这一结果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有一定距离。 大学生要维持“身份认同”根据本次调查,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如在其择业标准的选择、对求职现状的认知以及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等都蕴涵着较高的合理性成分。但是,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 调查者认为,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密集型是其突出的经济增长特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就业结构性难题是突出的,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而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数量却

9、呈几何倍数增长。两者相加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须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但是,报告起草者同时强调要“维持必要的大学生身份认同”。他们认为,就业期望的适当降低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放弃自身的身份认同。恰恰相反,现实中必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难题。首先,这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需要。尽管当前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时有所闻,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如果人们无限制地降低大学生的岗位标准,甚至与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混为一谈,这很有可能带来“大材小用”的后果,导致人才浪费,而不能人尽其才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隐性失业。 其次,合理的身份认同为决策者调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

10、思路提供了空间。大学生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例如,面对求职挫折和失败问题,不但有七成大学生认为这是一次必要的人生经历,还有21.01的学生认为这种经历会“使个人生活态度变得比较积极”,而对学校、社会等的负面评价都不超过15。 研究报告分别从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4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即:1、在维持必要的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2、学校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培

11、养社会所需人才,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3、完善就业市场,政府部门需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4、加强对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的引导,理解大学生,珍惜大学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今天的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中国社会其他人群的就业问题一样都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将这一问题与大学扩招直接联系起来可能具有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说服力,但实际上是对人口因素的一种消极认识。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时,应避免将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作为确定各专业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而应确立有远见的国家

12、文化战略,并使大学教育包括专业设置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长期目标。 无论是将目前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归结为大学生数量太多,或从大学生自身寻找原因,表面上看虽然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或根源,但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模糊和转移了问题的焦点。因此,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需要政府和社会有足够的耐心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跳出在就业主体身上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狭窄思路,充分发挥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以对大学生的爱护、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促进就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继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之后的另一庞大求职人群。尤

13、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加艰难,初步估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将有一半左右无法实现就业。这样的现实,应从供给量角度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

14、给数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测算,“十一”五时期,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增加4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0万。根据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要点提出的要“确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00万人”目标,考虑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专毕业生以及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等,根据经验判断,这1000万新增岗位留给高校毕业生的不大可能超过60%。很显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真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根据教育部

15、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持维持在70%?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从严格意义上说当前政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实际上是安置率(落实率)。即:安置率(落实率)=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毕业生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而根据我国大学生毕业时的状况,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如表1 所示。根据理论界对失业者的界定,“凡是统计时被确定有工作能力,但没有工作,并且在此之前的4周内曾做过寻找工作

16、的专门努力,却未能找到工作的人”。这一统计标准和国际基本接轨。因此,毕业生就业人数应该只包括第一、二类。 根据岳昌君2005年的调查,截至2005年6月毕业生已签约的只有33.7%,而2003年这个数据是31.9%。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5月,毕业生签约率为45%。显然,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是政府把升学出国的毕业生都视为就业。因此,如果用新的就业率统计标准,不包括升学出国者,那么就业率就没有那么高。 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求往往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1.地域:“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