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1.2 幂的乘方 (2)

上传人:霸** 文档编号:122009594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1.2 幂的乘方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1.2 幂的乘方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1.2 幂的乘方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1.2 幂的乘方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1.2 幂的乘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幂的意义;通过推理得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且掌握这个性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系列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义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幂的乘方法则 2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及灵活应用 3关键:要突破这个难点,在引导这个推导过程时,步步深入,层层引导,要求对性质深入地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探讨、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认识幂的乘方法则 教学过程 一

2、、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情境导入】 大家知道太阳,木星和月亮的体积的大致比例吗?我可以告诉你,木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2倍,太阳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03倍,假如地球的半径为r,那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和木星的体积是多少?(球的体积公式为V=r3) 【学生活动】进行计算,并在黑板上演算解:设地球的半径为1,则木星的半径就是102,因此,木星的体积为 V木星=(102)3=?(引入课题) 教师引导】(102)3=?利用幂的意义来推导 【学生活动】有些同学这时无从下手 【教师启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a3代表什么?(102)3呢? 【学生回答】a3=aaa,指3个a相乘(102)3=102102102

3、,就变成了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根据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加,102102102=102+2+2=106,因此(102)3=106 【教师活动】下面有问题: 利用刚才的推导方法推导下面几个题目: (1)(a2)3;(2)(24)3;(3)(bn)3;(4)(x2)2 【学生活动】推导上面的问题,个别同学上讲台演示 【教师推进】请同学们根据所推导的几个题目,推导一下(a)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am)n= amn 评析:通过问题的提出,再依据“问题推进”所导出的规律,利用乘方的意义和幂的乘法法则,让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获取新知:幂的乘方,底

4、数不变,指数相乘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计算: (1)(103)5;(2)(b3)4;(3)(xn)3;(4)(x7)7 【思路点拨】要充分理解幂的乘方法则,准确地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共同完成例题 【学生活动】在教师启发下,完成例题的问题:并进一步理解幂的乘方法则: 解:(1)(103)5=1035=1015; (3)(xn)3=xn3=x3n; (2)(b3)4=b34=b12; (4)(x7)7=x77=x49 三、随堂练习,巩固练习 课本P143练习 【探研时空】 计算:x2x2(x2)3+x10 【教师活动】巡视、关注中等、中下的学生,媒体显示练习题

5、【学生活动】书面练习、板演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幂的乘方(am)n=amn(m,n都是正整数)使用范围:幂的乘方方法: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知识拓展:这里的底数、指数可以是数,可以是字母,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幂的乘方法则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区别在于,一个是“指数相乘”,一个是“指数相加”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习题 板书设计 15.1.2 幂的乘方1、幂的乘方的乘法法则 例: 练习:数学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本学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