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143)

上传人:霸** 文档编号:122009052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14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14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 (14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数学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在答题卡上。3.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的相反数是( )A. B. C. D. 【考点】相反数【分析】本题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可得答案【解答】解:因为与是符号不同的两个数 所以的相反数是.故选C.【点评】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一般地,任意的一个有理数a,它的相反数是-a。a本身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还可以是零。解答相反数的题时,一要注意“两

2、个数”成对出现,二要注意只有“符号”不同。2.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3a+2a=5 a2 B. a6a2= a3 C. (-3a3)2=9a6 D. (a+2)2=a2+4【考点】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除法、积的乘方、完全平方式。【分析】根据同类项合并、同底数幂的除法、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和完全平方式计算即可【解答】解:A. 根据同类项合并法则,3a+2a=5 a,故本选项错误;B. 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a6a2= a4,故本选项错误;C根据积的乘方,(-3a3)2=9a6,故本选项正确;D. 根据完全平方式,(a+2)2=a2+4a+4,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基础题,弄清法

3、则是关键。合并同类项是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合并成一项;同底数幂是指底数相同的幂;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要注意符号;完全平方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的和加上(或者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3.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面积为4400000m2,数据44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4.4106 B. 44105 C. 4106 D. 0.44107【考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分析】根据科学记数法是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

4、a10,n是正整数).确定a10n(1|a|10,n为整数)中n的值是易错点,本题4400000有7位,所以可以确定n=7-1=6,再表示成a10n的形式即可。【解答】解:将44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4.4106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解题时要注意: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是由两个数的乘积组成的;因数为a(1a10)中,a是正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正数,a可以取1,但不能取10;因数10n(n正整数)中,10的指数(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如原数是12位数的整数,则10的指数为1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不改变数的符号,只是改变数的书写形式而已;负数也可以用科学记

5、数法表示,“-”照写,其它与正数一样。4. 一个几何体及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图所示,那么它的左视图正确的是( ) 【考点】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分析】根据“俯视图打地基,主视图疯狂盖,左视图拆违章”分析,找到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即可;注意所有的看到的棱都应表现在左视图中从俯视图可知,本题几何体是正六棱柱,所以棱应该在正中间。【解答】解:从物体的左面看是正六棱柱的两个侧面,因C项只有1个面,D项有3个面,故排除C,D;从俯视图可知,本题几何体是正六棱柱,所以棱应该在正中间,故排除A.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由几何体判断三视图). 解题的关键,一是要熟知“俯视图打地基,主视图疯

6、狂盖,左视图拆违章”口诀,二是注意所有的看到的棱都应表现在左视图中.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了解飞行员视力的达标率应使用抽样调查 B. 一组数据3,6,6,7,9的中位数是6 C. 从2000名学生中选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2000 D. 一组数据1,2,3,4,5的方差是10【考点】抽样调查、中位数、样本容量、方差.【分析】根据全面调查以及抽样调查的知识对A选项进行判断;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对B选项作出判断;根据样本容量的知识对C选项作出判断;根据方差的计算公式对D选项作出判断【解答】解:A、了解飞行员视力的达标率应使用全面调查,故此选项错误;B、一组数据3,6,6,7

7、,9的数的个数是奇数,故中位数是处于中间位置的数6,故此选项正确;C、从2000名学生中选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容量应该是200,故此选项错误;D. 一组数据1,2,3,4,5的平均数=(1+2+3+4+5)=3,方差=(1-3)2+(2-3)2+(3-3)2+(4-3)2+(5-3)2=2,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统计知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按调查对象范围不同划分的调查方式。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所有单位全部加以调查,通过基层单位按照一定的报表填报要求进行逐一登记、逐级上报、层层汇总,最后取得调查结果的一种调查方式,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8、它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样本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样本容量又称样本数,是指一个样本的必要抽样单位数目;样本容量是对于你研究的总体而言的,是在抽样调查中总体的一些抽样。比如:中国人的身高值为一个总体,你随机取一百个人的身高,这一百个人的身高数据就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某一个样本中的个体的数量就是样本容量;注意:不能说样本的数量就是样本容量,因为

9、总体中的若干个个体只组成一个样本;样本容量不需要带单位;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方差的公式s2= (x1-)2+(x2-)2+(xn-)2(其中n是样本容量,表示平均数)6. 如图所示,ABCD,EFBD,垂足为E,1=50,则2的度数为( )A. 50 B. 40C. 45 D. 25【考点】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2=D;再根据垂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D=40,从而得出2的度数.【解答】解:如图,ABCD,2=D;又EFBDDEF=90; 在DEF中,D=180DEF1=1809

10、050=402=D=40.故选B【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性质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之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垂直的性质:如果两直线互相垂直,则它们相交所组成的角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7. 如图,O是边长为4cm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M是BC的中点,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到M时停止运动,速度为1cm/s. 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s),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则描述面积S(cm2)与时间t(s)的关系的图像可以是( )【考点】动点函数的图像问题.【分析】分别判断点P在AB、在BM上分别运动时,点P的运动路径

11、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的变化情况进行求解即可.【解答】解:点P在AB上分别运动时,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S(cm2)随着时间的增多不断增大,到达点B时,面积为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即4 cm2; 点P在BM上分别运动时,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 随着时间的增多继续增大,S=4+SOBP;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故排除C,D;到达点M时,面积为4 +2=6(cm2),故排除B.故选A【点评】动点函数的图像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看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然后根据实际求解. 注意排除法在本题中的灵活运用.8. 如图所示,AB是O的

12、直径,AM、BN是O的两条切线,D、C分别在AM、BN上,DC切O于点E,连接OD、OC、BE、AE,BE与OC相交于点P,AE与OD相交于点Q,已知AD=4,BC=9. 以下结论:O的半径为 ODBE PB= tanCEP=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 B. 2个 C.3个 D. 4个【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相交,直线与圆的相切),平行线的判定,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函数等.【分析】连接OE,则OEDC,易证明四边形ABCD是梯形,则其中位线长等于(4+9)=,而梯形ABCD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13、,显而易见,中位线的长(斜边)大于直角边(或运用垂线段最短判定),故可判断错误;另外的方法是直接计算出O的半径的长(做选择题时,不宜);先证明AODEOD,得出AOD=EOD=AOE,再运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证明AOD=ABE,从而得出ODBE,故正确;由知OB=6,根据勾股定理示出OC,再证明OPBOBC,则=,可得出PB的长.易知CEPECP,所以CPPE,故tanCEP=错误.【解答】解法一:易知四边形ABCD是梯形,则其中位线长等于(4+9)=,OE为O的半径,且OEDC,而梯形ABCD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显而易见,中位线的长(斜边)大于直角边的长(或运用垂线段最短判定)

14、,故可判断错误;解法二:过点D作DFBC于点F,AM,BN分别切O于点A,B,ABAD,ABBC,四边形ABFD是矩形,AD=BF,AB=DF,又AD=4,BC=9,FC=94=5,AM,BN,DC分别切O于点A,B,E,DA=DE,CB=CE,DC=AD+BC=4+9=13,在RTDFC中,DC2=DF2+FC2,DF=12,AB=12,O的半径R是6故错误;连接OE,AM、DE是O的切线,DA=DE,OAD=OED=90,又OD=OD,在AOD和EOD中,DA=DEOD=ODAODEOD,AOD=EOD=AOE,ABE=AOE,AOD=ABE,ODBE.故正确;根据勾股定理,OC=3;由知OB=6,易知OPBOBC,则=,PB=.故正确;易知CEPECP,所以CPPE,故tanCEP=错误.综上,正确的答案为:B【点评】在解决切线的问题中,一般先连接切点和圆心,再证明垂直;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