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2007092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者爱人》高考复习资料2018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四:仁者爱人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二、课文梳理1解说“仁”的内涵忠恕对己弟子,入则孝章(1.6)孝弟立本,谨信持身,爱众亲仁 (修身首要,学文次要)对人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章(4.15)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章(5.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6.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3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仁之

2、方)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6.30)立志于仁:颜渊、季路侍章(5.26)言行求仁:厩焚章(10.17),问人不问马,以人为本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章(7.9)师冕见,及阶章(15.42)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章(9.10)子钓而不纲章(7.27)4评价“仁”的标准管仲非仁者与章(14.17)重大节轻小信(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标准是看是否对社会有贡献,是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5探讨“仁”与“圣”的关系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章(6.30)论语全书大都说“仁”大于高于其他范畴,如大于高于礼、义、忠、信、亲、庄、敬、恭等等。唯独此处提出更大更高的“圣”的范畴。这恰好说明,“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

3、境界,“圣”则因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所以“大”于仁。由此亦可见孔子颇重“博施于民”的功业成就。今读三 重要思想(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2)“仁爱”与“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

4、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

5、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难点:1、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通过儒、墨比较,更为深入地认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

6、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四、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仁者爱人)(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参考: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管

8、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参考:“言必信,行必果”:“为谅”或“谅”;“小人”:“匹夫匹妇”。(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3分)参考: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

9、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他才是真正的仁者。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颜渊在谈自己的志向,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认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认同子路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自己有东西要与朋友共享,朋友

10、用坏了东西自己也不心痛”。理由:a、帮助朋友是爱心的体现b、如果人人都能关心、帮助朋友,那么这个社会风气就会很好了。(2)认同颜渊的志向颜渊的志向是,不要自我夸耀。理由:a、夸耀的实质是自我骄傲。b、夸耀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达到一定的目的。c、自我夸耀不利于向善,不利于进步(3)认同孔子的志向 孔子的志向是,使老人安逸,信任朋友,关心小孩。理由:a、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极至的表现;b、这是大爱大同世界的体现。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夫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

11、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死难,杀身成仁。孔子认为“仁者”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2)同意。 “仁者”必然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孔子的“仁爱”注重道义,

12、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谅小信。5、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7分)甲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相师体现了儒家仁道的什么原则?【答案】 忠,即尽心待人的原则。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的儒家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答案】“仁”是“礼”的道德情感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

13、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挚,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乙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庄重矜持,不争强好胜。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君子,一定要表现得温文尔雅;和人相处,要注意团结;遇到不平的事,要一团和气,保持超然的态度,置身事外。(3)、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君子”学说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不正确。理由:君子不争强好胜,指的是君子不为一己私利和人相争,并不是说君子置天下之公义于不顾;君子以义与人相处,虽然追求团结和谐,但这种团结和谐是受礼节制约的,不合乎礼义的事,都是君子所反对的。6、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7分)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14、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准则应该是“义”或“是否合乎义”。(1分)(2)孔子为什么不同意子贡对管仲的评价?(3分)【答案】子贡只立足于管仲的个人行为,认为他不合乎礼,因而不仁。但孔子立足于国家社稷,认为管仲能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使百姓免遭异族的奴役,他的行为合乎“义”的标准,不能只从小节小信来要求他,因此肯定管仲是“仁者”。乙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意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联系论语的有关论述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案】正确。“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虽然提倡道德教化,但并不排除功利主义,他认为管仲是舍大取小的功利主义态度。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规范社会的伦理,而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