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998058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市就业局为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们于2月20日3月31日开展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市三区两县44个乡386个村,农村劳动力人。其中:男性人,占总数;女性人,占总数。1、年龄分布:35岁以下人,占总人数的。其中:16-17岁5274人,占;18-25岁43768人,占;26-35岁77352人,占。大于36岁人,占总人数的。其中:3645岁7806

2、7人,占;4650岁33470人,占。2、地区分布:东区5368人,占总数。其中:男性2557人,女性2811人。西区5767人,占总数。其中:男性2937人,女性2830人。仁和区61898人,占总数。其中:男性33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县81732人,占总数。其中:男性44035人,女性37697人。盐边县85330人,占总数。其中:男性45929人,女性39401人。3、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919人,高中文化9130人,初中文化人,小学文化98771人,小学以下10227人,分别占总数的,41,。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人,占总数;第二产业31407人,占总数;第

3、三产业24252人,占总数;在家闲业8844人,占总数。5、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分布:44328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46814人有明确的求职择业意向,占总数;73071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总数。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去向和地区分布:全市农村劳动力共转移5565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其中:市内转移33404人,占转移总数的;市外转移22255人,占转移总数的。东区转移2227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西区转移1829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仁和区转移16516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米易县转移9055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盐边县转移26032人,占本县农村劳

4、动力总数的。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39106人,占转移总数的。其中:1635岁29332人,占转移总数的;36-55岁9774人,占转移总数的。女性16553人,占转移总数的。其中:1635岁12612人,占转移总数的;36-50岁3941人,占转移总数的。小学文化11335人,占转移总数的;初中文化37890人,占转移总数的;高中及以上文化6434人,占转移总数的。二、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1、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5的农村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区,交通、通讯不便。东、西区分别有一个镇的农村

5、劳动力,仅占总数的,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2、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 ,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 ,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3、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其中,在第一产业中,1835岁青年劳动力仅占总从业人数的%,而在二、三产业中,1835岁的青年劳动力占全市转移总数的%。这说明青年人就业观念转变快,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4、就业观念相对滞后,转移就业意识尚需增强。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

6、率仅为,绝大部分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第一产业的人中,有转移求职意向的仅占%,有培训意向的占%。况且在家闲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5、劳动技能低,求职意向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调查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劳动力求职的主流,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餐饮服务、汽车驾驶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别占求职意向总人数的和。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6、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在培训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农业技术、汽车驾驶、电气焊,分别占培训意向总人数的,。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第一产业,而少部分又趋向于培训投入较高的专业。三、我市

7、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2、转移区域相对集中。的劳动力实现市内转移,省外转移仅占。3、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市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这类兼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超过了62。4、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市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7以上

8、。5、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1、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

9、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2、转移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3、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

10、越窄。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是其它地区民工的大量涌入,给我市农村劳动力带来了竞争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外来人口总数达12万人左右。这些来自于外地欠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对工资要求低,吃苦耐劳,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的冲击。五、我市农村劳动力关注的焦点1、靠科学技术种养殖。种养殖业收入占了农民纯收入的3/5强,但农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销路,难的是技术。由于种养殖业技术的日新

11、月异,过去凭经验种养殖的老农如今成了生手。调查显示,%以上的农民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尤其是对果蔬及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畜禽防疫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2、靠一技之长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打工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想要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工种是不可能的。调查显示,的农村劳动力迫切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场所,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增强谋生的本领。3、靠法律保护自我。外出务工农民身处异地,遇到薪酬纠纷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倍感孤立无援,无以应对或无处申诉。调查显示,80以上的转移人员迫切希望有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促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2、,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六、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对策和建议1、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农村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农村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各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2、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达50以上,实施一体化就业政策已具

13、备条件。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3、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技推广站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

14、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4、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按照

15、“四级联网”、“四网合一”的原则,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5、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构建市、县(区)、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6、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县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7、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合法权益。现在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转移就业都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