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资料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91338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可托海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可可托海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可可托海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可可托海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可可托海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可托海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可托海资料(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可托海资料第一部分:可可托海概述 可可托海,意为“蓝色的河湾“绿色的丛林”,它位于祖国的西北角,地处额尔齐斯河源头,被阿尔泰山脉所环抱,北与蒙古国交界,行政辖区面积45平方公里,全镇人口6000余人,这里有中国西北寒极之称,冰冻期达半年之久,上世纪60年代,当地气象部门曾测得过零下57度的低温。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栖息。据汉史书记载:西汉时期称可可托海地区为“金微山”,属于匈奴管辖领地;东汉时期这里又被称为“金山”;隋唐时期,在此设过金山都护府悠久的历史伴随额尔齐斯河源源流淌,各民族唇齿相依之情如阿尔泰山绵延流长。 大自然在赋予可可托海丰富矿藏的同时,也造就了雄奇壮美的花岗岩地

2、貌景观,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面积788平方公里,正在申报世界级国家地质公园。可可托海景区是全疆四个5A级景区之一,由有着“北国江南”之誉的可可苏里、冰川和造山运动形成的伊雷木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额尔齐斯河大峡谷遗址四大区域组成。在这里,既能领略到粗犷的西部,也能寻觅到柔美的江南。可可托海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工业基地,著名的宝石之乡,被誉为中国有色工业的摇篮。作为中国西部的矿业重镇,由于国防保密的需要,她曾长期隐匿于历史的烟云中,1967年之前,在共和国的地图上,找不到可可托海的名字,就连矿区的电站都被建在了160米的地下。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是世界上已开采的最大稀有金属矿藏。主采坑三号矿坑

3、,直径240多米、深达280多米,像盘山道一样的开采痕迹环绕四周,形成了上端大、下端小的巨大螺旋体。三号矿坑在中外地质学家心目中,如同圣徒心中的“麦加”圣地,神圣而不可侵犯。虽已闭坑多年,但她仍像古罗马那宏大而伟岸的“斗兽场”一样,永久弥漫着壮烈、悲情与神奇的气息三号矿坑又被称作“世界地质圣坑”在同一个露天矿坑里产出84种矿物,含有96种稀有元素,伴生有10多种珍贵宝石,铍资源量位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氧化铍储量为世界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的32倍。因其矿物种类多、储量规模大,又被中外地质界公认为“天然地质矿物博物馆”。可可托海三号矿为我国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事

4、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可托海矿区为我国“两弹一星”提供了全部的锂、铍、铯、钽、铌等稀有金等稀有金属原料。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可可托海功勋卓著。有资料显示:1960年为偿还前苏联外债,中央决定以前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有资料显示,1962年底,可可托海矿务局向前苏联提供了价值14亿新卢布的矿产品,占到中国偿还前苏联外债总额的38%。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的“英雄矿”、“功勋矿”。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从被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地质学家在额尔齐斯河的中下游泥沙中,发现了稀有金属元素,于是顺河而上追踪来源。1935年,发现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1941年,他

5、们对三号矿脉,即三号矿坑进行勘查开采,采出矿石后全部运往前苏联。1950年,中苏成立“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设阿山矿管处,组织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勘查工作;1955年,我国收回该矿管理权;1964年,国家完成可可托海矿区详查勘探,可可托海由此进入快速开发阶段,成为我国最大的稀有金属生产基地。一批批建设者们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相继从四面八方奔向这里,在这里付出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和生命。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艰苦、环境的恶劣是相伴而生的。被称为“寒极”的可可托海冬季漫长而寒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工人们饿着肚子在超低温下高强度地体力劳动。矿山建设者们用火一样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

6、,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冲天的革命干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修平了通往大山深处的路,拦河筑坝建造了电站,盖起了厂房、学校、医院他们为这里带了文明,光明和勃勃的生机。不难想像,那个年代的可可托海矿山人,在何等贫困的物质条件下,又是凭借怎样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党与国家的重托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激情燃烧的可可托海!几十年过去,一代一代的建设者前扑后继,他们中的许多人静静地安卧在了可可托海墓地的山坳里。但是山不会忘记,水不会忘记,可可托海的一草一木,都不会忘记,曾有那样一批人,把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挥洒在这里。在可可托海地质阵列馆中,那一幅接一幅的老图片与矿山回忆录,在揭开历史记忆的同时

7、,亦让参观者们肃然起敬。待看到国防科工委寄来的以“为国分忧”为题的感谢信时,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可可托海人不仅是全疆、全国有色金属工业50年发展史的见证者,更是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扯不断的种种联系。1989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有色金属产品滞销,可可托海矿务局经营陷入困境。1995年,由于资源即将枯竭,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可可托海矿务局南迁阜康市的决策,大部分矿区职工也随之迁移,但仍然有1万余名职工群众留在可可托海矿区生产生活。2003年,矿山因资源枯竭实施关停,当时的人员和资产就地重组为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这也标志着可可托海矿区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2006年,

8、国家启动危机矿山项目,让“圣坑”有了再度还生的希望。据新一轮勘探结果证实,活像一顶倒扣草帽的三号矿坑,虽经半个多世纪的开采,但只是采光了其“帽顶”,而方圆数十千米的“帽檐”及矿坑底部的资源量依然十分可观。仅铍资源一项,保有储量就达2500万吨之多,意味着矿山可延长服务年限达数十年之久!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党委、政府时刻牵挂着可可托海的发展,国家各部委、自治区、地区领导多次赴可可托海考察,为矿区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可可托海经历百年沧桑,迎来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12年9月25日,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及独立矿区可持续发展和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上

9、,李克强副总理对可可托海独立矿区的历史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作出了要支持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和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相关部委快速反应,由国家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在自治区相关厅局的陪同下,深入矿区实地踏勘,与地县两级政府及矿区企业进行了座谈,最终确立了“力争用2到3年时间彻底解决可可托海涉及民生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好运接连,应接不暇。接踵而来的是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以及计划投资2.3亿元的可可托海工业旅游项目。高起点、高规格的矿区整体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让沉寂数年

10、的三号矿坑和可可托海矿区彻底改变了旧时的模样。近年来,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作为全疆第一个国家矿山公园,结合独立工矿区转型建设,共投入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资金5000余万元。如堆积如山的既占地、又污染环境的废石尾矿堆,经过整治和覆土绿化之后,如同一道又一道的绿色屏障,不仅拓展了用地发展空间,恢复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还使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9%、林草覆盖率达到45%。同时,为了根治大气污染这一“顽疾”,可可托海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先后关闭了碳化硅厂、电解铝厂、云母板厂等企业。现如今,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可托海矿,不仅成为富蕴县“绿色+和谐”新模式的样板

11、企业,且与当地的其他6家矿山企业一道,跻身于国土资源部“绿色矿山”的先进行列。可可托海矿区也正按照“恢复生态惠民生,完善基础促发展,产业搬迁谋转型”的总体思路,额河之源、地质圣地的形象定位,以解决工矿区职工住房、就业、生活环境以及矿区企业转型发展等突出问题为重点,通过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恢复自然环境、建设边疆祥和之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五项措施,促进可可托海独立工矿区实现产业、城乡、生态、民生、机制五个转型,逐步建设成为产业特征鲜明、功能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人居品质高雅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先后荣膺国家五A级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12、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观赏石之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申报待批)等多项殊荣。第二部分:可可托海历史文化自古以来,额尔齐斯河上游沿河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可可托海一直是我国多个民族生活和居住的地方。 国民政府时期,可可托海于1937年从布伦托海县(福海县)析出,设立可可托海设置局(富蕴县的前身),1941年设富蕴县,含有天富蕴藏之意,县政府驻可可托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可托海一直是中共富蕴县委、县政府所在地。1959年,中共富蕴县委、县政府迁到库额尔齐斯镇。此后,这里称谓新疆可可托海矿务局、可可托海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13、地处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可可托海镇交通便捷,文化昌盛,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现存40余处俄式历史建筑,其建筑工艺精湛,独具一格,影响深远。居民现约1200户6000人,其中哈萨克族约为3520人汉族2180人,其他民族约为300人。 2012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报请,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可可托海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目前为止,可可托海镇是全疆维一被授予这一称号的乡镇。一、助推两弹一星腾空而起一个边疆小城、一个边陲老矿,何以扛得起国家大业、经得住如此重负?有着半个多世纪开采史、曾一度关闭的可可托海矿,现如今又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可托海,一个距富蕴县

14、城50公里的小镇。它的名气很大:闻名世界的“三号矿坑”偿还了中国政府欠前苏联近40%的外债,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很神秘从1955年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防发展的需要,可可托海曾长期隐藏在深山之中;1967年之前,在共和国的地图上,找不到可可托海的名字,它被一个保密代号“111矿”代表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可可托海一方面将盛产的重要矿产作为债物偿还给前苏联长国人志气;另一方面,还为保障供应国内科研,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和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以主产锂辉石、副产钽铌铁矿为资源开发方式的可可托海矿面临资源枯竭。 2003年,原可可托海稀有矿实施资源枯

15、竭矿山关闭破产,这也标志着可可托海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2006年8月23日,可可托海,新疆有色集团稀有金属公司“三号矿脉”二期工程开工典礼隆重举行,与此同时,在举世闻名的“三号脉矿坑”里,四台抽水机正昼夜不停地将积水往外抽取闭坑7年,这个“英雄矿”、“功勋矿”将梅开二度。 神秘禁区 出入矿区须开边防证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盛产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为世界罕见。但从1955年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防发展的需要,可可托海曾长期隐藏在深山之中1967

16、年之前,在共和国的地图上,找不到可可托海的名字,它被“111矿”代表着。1981年之前,可可托海矿区周围还设有三道关卡,任何人进出矿区都必须持有边防通行证。“从乌鲁木齐进去的,到自治区有色局保卫处开通行证,从矿上出来则在矿区开。别看一个小小的边防证,很管用的,到口内探亲即使没有身份证,有边防证就行。”现年80岁的王兰玺说。王兰玺1952年来到可可托海,退休后居住在乌鲁木齐市喀什东路新疆有色黄金建设总公司家属院。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1935年,前苏联政府的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为推动找矿,他们随身带有多种有色及稀有金属矿物标本,动员广大农牧民在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地质队按质论价收购。正是根据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