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957411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要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全国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我和其他同志一起参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的研究。在研究的后期忽然闪出了一个新的念头:怎样把这些大经验简约化,根据邓小平同志“少而精”的原则,给人一个简而明的清晰概念,于是提出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的问题。首要因素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试想: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没有正

2、确的认识,哪里有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学懂马克思主义、学好马克思主义、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为此我们重新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学习经验。应该说,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各有特点的,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但他们学习的基本经验是同一的,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里,应该说毛泽东同志的学习经验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毛泽东同志的学习经验,基本的说有如下几点:一是注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著的学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典作家创造的,只有读原著才能取得“真经”。二、三手的著作不是不可以参阅,但不能作为根据。二是注重基本著作的学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皆

3、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本著作中,最好是读经他们亲自审定出版的基本著作,因为这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的。专家们应尽力读他们的全部著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则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他们的基本著作上,并在实践上狠下功夫。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带着革命实践中的问题读马列的书,为着解决革命中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亲知”,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毛泽东同志一生最讨厌“教条主义”,看不起那些“言必称希腊”者,认为教条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只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路;只有沿着这条

4、正路前进,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四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性理解,在把握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学习马列的书,不是仅仅记住他们的一些词句,而是要善于“联系起来思考”,从“系统”性上把握其精神实质,用其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所谓立场就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所谓观点就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质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方法就是把基本理论化作方法论原则,搭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五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品格,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常说要讲两句话:一是“老祖宗”不能丢,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二是后来人必

5、须写出新的理论著作,以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听延安时期的老同志讲,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样的话: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克思一样,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马克思”,不是说在人品和学识上都强于马克思,而是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够解决马克思没有遇到过和解决过的问题。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大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拓,就是这种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二个要素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如果说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那么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如果说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6、了解,就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那么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同样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国情?国情是一个内涵深广的范畴,但主要是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政治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向。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性质问题。所谓社会性质主要是指社会的本质属性、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基本状况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向的内在联系和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到底,就是把现实的中国的社会性质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对国情的把握离不开对世情的认识,即对世界发展时代条件的科学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在“五四”运动后,即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正是这

7、个时代的主题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民主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国际环境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特征和发展主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时代条件。把国情和世情联系起来分析,是从本质上把握国情、制定正确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认识中国国情的根本方法有两条: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从规律性上把握其本质特征。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的同志说,调查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搭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这是很有见地的。第三个要素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

8、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现代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看现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决不可割断它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现代先进文化的标志,那么在这个文化形态中,就内在地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渊源。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应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能丢;二是说孔子、老子、墨子不能丢。丢掉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但就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而

9、言,核心的东西还是儒家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起了重大历史作用的。但到了近代它落伍了,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它还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对立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是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分析,批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人民性的精华,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主心骨”作用,取决于它对社会发展规律

10、的科学把握,取决于它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取决于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取决于它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可能没有糟粕的一面,而它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思想结晶,也必然具有普遍性价值,可以古为今用;(三)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藏,发现它的现代价值,使它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发挥学术民主,实行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在互相碰撞中吸取其精华,才能形成新的先进的文化形态。胡锦涛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并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排除各种思潮的干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国防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