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921532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 商代B. 春秋战国C. 西周D. 西汉【答案】B【解析】【详解】从“春初砍山,乘热下种”可知这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铁犁牛耕取代,B项正确;商代和西周时期,是刀耕火种时期,AC两项不符合“被取代”的要求;西汉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得到推广,D项不符合“开始”被取代,错误。2.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2、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明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主要是因为宋朝的土地政策A. 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 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 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由宋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到宋真宗时人口增加,土地开辟很多,百姓康乐,说明这种土地政策在一定时间内解放了生产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A项正确。不抑兼并的政策,不会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因为不抑兼并,而“百姓康乐,户口庶,田野日辟”,C项所说与材料不符。“百姓康乐,户口庶,田野日辟”的现象,不能说明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D项错误。【点

3、睛】宋朝“不抑兼并”政策,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3.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 形式多样B. 自给自足C. 精耕细作D. 个体经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4.宋代张孝作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人、救汝早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

4、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A. 体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B. 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C. 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D. 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转此人”“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可知是依靠水力进行灌溉的筒车,这种工具推动了农田水力发展,C正确。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A错误。筒车的灌溉并不是完备的灌溉体系,B错误。灌溉并不能改变农村的产业机构,仍然是农业为主,D错误。5.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时期一个地主庄园一年中农业生产的安排。其中有大量关于“籴”“粜”等买卖谷物的记载,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冬寒,十一月。买白犬”以供

5、祭祀之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在东汉时期A. 商业活动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B.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逐步松弛C. 庄园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D. 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形式【答案】A【解析】“买卖谷物的记载”“买布”“供祭祀之用”的信息说明商业活动的内容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故A项正确;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东汉时期逐渐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不是庄园经济,故C项错误;此时并不是物物交换形式,故项错误。6.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 形成

6、区域性经济分工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太湖地区主要是农业,苏州震泽镇是丝绸业为主,松江是棉纺织业,景德镇是瓷器,这些都是按照地域形成的经济分工,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区域经济信息,不是手工业分布不均,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手工业发展信息,不是商品进繁荣,故D项错误。7.下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年代案件总数长工案件短工案件雍正17211740401921乾隆1741-176081374417611780934

7、350178118001314883嘉庆18011820283107176A. 刑部职能得以强化B.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 雇工维权意识增强D.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雇工是劳务输出者,数量增加能够反映人地矛盾突出,更多人农民变成了自由劳动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刑部的职能强化,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案件的多少,并没有反映出雇工的维权意识问题,排除C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8.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告以知。”此组织管理模式A. 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B. 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C.

8、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D. 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意思是把事情告诉他,把功劳给他看,把能力摆出来,共同提高。这里显然说明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做法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手工业技术创新,不是手工业销售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技术传承问题,不是生产责任的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出现于官营手工业中,故D项错误。9.“它(利用水力)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所说的“它”出现在A. 宋朝B. 汉朝C. 秦朝D. 战国【答案】B【

9、解析】【详解】由材料“它(利用水力)加大了风量”“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可知,它指的是水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故选B。根据所学可知,AC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它(利用水力)加大了风量”“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由此可推断出它是一种利用水力来炼铁的一种工具,结合所学知其是水力鼓风装置后即可做出解答。10.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这种变化A. 与政府空前强化专制集权相

10、悖B. 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 容易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D.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清的轮班匠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再到完全废除匠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与政府空前强化专制集权相悖,故A项错误;材料是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轮班匠是民营手工业者,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故C项错误。11.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

11、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B.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 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可见东京商业繁荣,东京是北宋都城,是北宋的政治中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符合题意,故B正确。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城市治安出现混乱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故D错误。12.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

12、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A.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B. 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C. 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D. 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棉纺织业市镇,蚕桑与丝织市镇,米粮专业市镇,陶瓷业市镇,造纸业市镇一化三改以及纺织丝市镇”的信息说明地区性农商品分工较为明确,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产生,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古代政府是重农抑商政策,不鼓励发展商品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农业发展专业化趋势,并不能说明传统农业的衰落,故D项错误。13.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

13、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A. 坊市界限未被打破B. 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C. 政府放宽市场管理D. 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答案】C【解析】【详解】“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每日凌晨”“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说明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对于市的管理不再像过去那么严格,故C项正确;北宋时期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A项错误;宋代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北宋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商业税,故D项错误。点睛:古代城市发展14.明朝后期和清代,银两和铜钱都是合法货币,但白银可自行铸造,在使用时受形状、成色、衡器影响很大,结果银、钱比值未按

14、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A. 扰乱了国内市场的秩序B. 打击了商人的不法贸易C. 冲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银、钱比值未按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说明当时由于白银自行铸造带来了银钱与铜钱流通过程中的不稳定,这就扰乱了国内市场的秩序,故选A;题干只是说到了货币不稳定,所以不可能起到打击商人不法贸易的作用,故排除B;题干与民本思想无关,故排除C。15.明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A. 在

15、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C. 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D. 整体经济仍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行销日本”“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说明中日贸易的正常进行,主要是明朝后期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并没有比较中日贸易是否处于优势,故A项错误;古代封建政府一直力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信息,故D项错误。16.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机器制茶业兴起B. 海关关税的降低C. 国内政局的变动D. 国际茶市的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50.6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开始发展到长江流域,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让福州的茶叶贸易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