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905563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8 《红高粱》——罗汉大爷 延伸拓展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答小说中物象作用题的答题技巧课内挖掘小说以“红高粱”为题目,使“高粱”这一物象本身就具有了引人联想的魅力。在文中对高粱的描写更是屡见不鲜,这一物象在文章中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它本身也被赋予了浓郁的情感,人格化的高粱就是这方土地的人的精神体现,同时也象征着强有力的生命,象征着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考点讲解小说在塑造形象时,有时也需要对形象中的物象进行着意描写和刻画,借助物象来表现人物,揭示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说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考查也是高考小说形象类题型的一个常考考点,在小说阅读中,我们应该重视物象作用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一、考题试做(2014高

2、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鞋刘庆邦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不要好呀,我留着给做嫁妆。”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

3、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你疼我也疼。”那个人问她哪里疼。“我心疼。”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4、。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

5、得离开您!”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

6、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

7、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有删改)考题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物件的线索作用。线索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文中守明想到按规矩应该给男方做一双鞋,这是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接着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

8、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答案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二、技巧点拨(一)明确此类题型,通过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1常见设问方式(1)(2014高考全国卷)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2014高考湖北卷)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做简要分析。 (3)(高考全国卷)“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

9、简要分析。 (4)文中描写的(物)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5)小说多次写到(物),有什么艺术效果?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1)题干中有“(物)”等字样,可以确定答题的方向是物象。(2)题干中有“好处”“作用”“艺术效果”等字样,可以看出解答题目的角度为“作用”类。(二)掌握解题技法准确把握物象作用从四方面思考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从环境描写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

10、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4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冬季杨晓敏你围在牛粪火旁,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被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挨的岁月。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跨越心理上的障碍,编织出彩色的梦幻。就像被哨卡周围林

11、立的皑皑雪峰困住一样,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你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儿出动了,偌大的雪域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你看见狐狸在一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儿头上笼罩着一团哈气,喊叫着围拢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郎格搞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我说川娃儿,别吹壳

12、子啦,它可不是你整天装在衣袋里的那个细妹,有恁乖?”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把狐狸贴在脸颊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在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意识在发挥作用,冬季太可怕了。不知何时士兵们不作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脖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递了过来。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

13、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和谐、不现实甚至离题太远时,你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众人的目光倏地变得复杂。有人“哼”了一声,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的蔑视和不信任。你的腮帮子鼓胀了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上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逸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之至。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

14、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扑通一下跪在雪地上,抱住你的腿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尔后大吼:“起来!”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狐狸蜷曲在雪地上,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儿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域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选自远东文学)1下列对

15、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开头以“你”的观察视角带领读者走入偏远的“雪域孤岛”,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距离。B哨长看到狐狸时,开始感觉到它的眼睛是幽怨的,姿态是娇嗔的,觉得它是“美的精灵”,这为他后面的心理变化做了铺垫。C小说详写士兵们捉到狐狸时的种种表现,既突出了他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也暗示了后面在哨长准备杀狐狸时他们会请求放掉狐狸。D小说画线部分对新兵的动作、语言做了细致刻画,这些描写充分体现了新兵的善良,哨长被新兵深深感动,最后做出了抉择。解析:选C。C项,“也暗示了后面在哨长准备杀狐狸时他们会请求放掉狐狸”分析错误,小说写士兵们刚捉到狐狸时的表现,是叙述士兵们对狐狸的各种感受和处理意见,当时他们想杀掉狐狸用来御寒,对后面他们请求放掉狐狸没有暗示作用。2.文中第一段对哨卡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