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905479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12 《长恨歌》——围炉夜话(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长恨歌围炉夜话课文导读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当代女作家王安忆选择这一题目也许源于“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受启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作者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屋檐上四处张望的鸽子、里弄间咿咿呀呀的留声机、阁楼上垂着流苏的碎花窗帘,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从文中流淌出来,那是历史的跫音,又似上海的情怀。围炉夜话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他们由吃、穿、闲聊和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表现了上海普通市民埋头于自己生计的生活方式,传达了

2、作者对现实个体生命意义的感觉。思路梳理国学知识诵读区背名句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在婚姻走到尽头时,反思婚姻,回想当年与男子在一起时的欢乐场面的两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3刘禹锡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读经典经典: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第四章翻译: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赏析:“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

3、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提供的机会太多,就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其实,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重要的。课文助读预习区作者简介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1954年3月出生于南京,母亲为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1970年到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1978年回上海工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中文

4、系教授。作品:小说长恨歌小鲍庄流逝富萍等。背景回放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各种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时尚。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在这种背景下,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超出一部小说所能够承载的意义,成为“上海怀旧”的象征。作者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更多地从王安忆浓墨重彩的笔

5、触中细细品味老上海弄堂、洋房、酒吧中弥漫着的30年代老上海的气息。所不同的是,普通读者可能更多地满足于这种消费性的怀旧,而研究者则力图从中挖掘出现代性的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恨歌已经等同于“上海故事”了。作者逸事王安忆:写作要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王安忆初中毕业就去农村插队了。那时她只有16岁,去了安徽淮北,到了一个陌生的村庄,住在村中农人的家里,感觉非常苦闷。一方面是因为远离家乡,一方面是生活不适应,还有就是对前途完全没有信心,看不到一点儿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母亲开始跟她通信。她的母亲也是一个作家,就是曾经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小说百合花的作者。 王安忆的母亲当时处

6、境也不好,已经“靠边”,根本不能从事文学工作,对文学也已经没有信心。看到王安忆那么小,独自在村庄,又没有办法照顾她,就只能用书信的方式安慰她。母亲给王安忆提了一个建议:“你现在不妨把你的生活,你的经验,你所看到、听到、经历过的,你周围的农人、小伙伴们发生的事情等等,记录下来,将来也许会有用。”王安忆在一封信里说:“春天到了,别人家房梁上的燕巢都来燕子了,而我的还空着。村庄里的农人有一种传统,觉得如果这家人的燕子窝没有燕子回来的话,这家人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我就非常期待燕子来,等到有一天燕子来了,我就在信中告诉母亲,今天我的燕子飞回来了。”母亲对王安忆当时记录下的事情很有兴趣,觉得很有意思,也很

7、感动,可王安忆当时对这些客观事情的发生完全没兴趣去关心,也没有什么热情,都完全遗忘掉了。王安忆后来回忆说:“我想这挺可惜的。如果当时我听我母亲的话,把当时在农村的日日夜夜都做些记录,那我今天写作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材料。” 王安忆认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很贪婪的,似乎是张开了所有的感官,每一个毛孔都在不断地吸收经验,像海绵吸水一样,把自己注得非常饱满,这时就需要把所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记录下来。等到写作的时候,就是把吸入的这些东西慢慢地释放出来,让它自然流淌出来。人物速览坚强美丽王琦瑶身份地位:故事的主角,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典型的待字闺中的女儿。性格特征:优雅、懂生活、坚韧不拔。主要情节:

8、王琦瑶美而不艳,她情态优美却不是高不可攀,她矜持却又亲切,造作而又不浮夸,她不高尚但决不低俗,她现实却又讲情调,她缺少见识但又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又经过了文明的淘洗。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形象特点:一位集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姐的优雅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基础自主学习区一、认字音1单音字糯米(nu)俯瞰(kn)命运多舛(chun) 咫尺(zh)哀恸(tn) 泥淖(no)霓裳(n) 尸骸(hi)2多音字裳 核薄 折二、记字形 三、辨词义1沉湎沉醉辨一辨“沉湎”,沉溺,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含有贬义。“沉醉”,指大醉,多比喻被强烈的情感或氛围左右而沉浸在某事物或

9、某境界中。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和辨别能力差,精神世界可塑性强,长期沉湎网络会出现“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的分离,包括人格的分离、知行的分离、责任权利的分离等。奥地利的新年音乐会真美,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迷人动听的乐曲中。2黯淡暗淡辨一辨“暗淡”和“黯淡”,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或色彩不鲜明;也可形容没有前途、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情绪。有时寂寞,感到前途暗淡,一如我在无数个星夜独坐秋窗,黯淡无语,预见生命的流逝,繁华的消长。四、积词语背一背1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

10、故事十分熟悉。2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3脱颖而出:原指锥子放在布袋里,尖儿就穿出来了。后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练一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甲型流感来袭时,亲人间的相互关心,同事间的相互鼓励,媒体上专家学者的善意提醒等都生动地展示着团结互助、_的精神。三门县供电公司广大职工_,创先争优,在省内率先完成“户户通电”工程和一二期农网、城网改造工作。中共中央带头执行八项规定,赢得的是全党全民的衷心爱戴,形成了_、改革进取的巨大向心力。A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和衷共济B和衷共济齐心协力同心同德C和衷共济同心同德齐心协力D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和衷共济解

11、析选B。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强调克服困难,适用于句。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强调共同努力,适用于句。同心同德:思想统一,信念、行动一致。强调目标一致,适用于句。1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意义?明确作者描写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细密的描述,展现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屋子里的这些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家师母、毛

12、毛娘舅渐渐换成了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作者认识到的历史。2(链接考点)细节描写是本文的突出特点。通读全文,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体会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并填写下表。明确细节描写作用王琦瑶舂芝麻,萨沙舀米,毛毛娘舅摇磨,严师母发指令突出他们的无聊,所以四人分工合作,精雕细作天黑时,他们则在炉上放了铁锅,炒夏天晒干的西瓜子,闻着各种食物散发出的气息,用琐屑的话语填满他们生活的缝隙突出他们不计前嫌,柔情蜜意,互相体谅;适应小说缠绵伤怀的情感他们在炉边还做着一些简单的游戏,用一根鞋底线系起来挑棚棚。那线棚棚在他们手里传递着,变着花样;最后不是打结便是散了。他们还用头发打一个

13、结,再解开,有的解开,有的折断,还有的越解结越紧用铺叙的手法揭示出上海庸常市民寂寞空虚的生活状态3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是一群怎样的人?明确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人,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的边边角角里耐心地生活着的人,他们满足于日常的衣食生活,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命缺乏传奇色彩,心灵空虚无聊,没有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是庸常的普通小市民的代表。4. 围炉夜话有没有表现出时代的背景?说说你的理解。明确文章看似没有表现时代背景,但作者把时代的印记细细地刻在王琦瑶的生活上,让1957年的历史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作用。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记忆就体现在他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变成了“一种精雕细

14、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事实上,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依然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作者认为时代是一个抽象的背景,而背景之下的日常形态的流水的日子才是亘古丰厚的。5对萨沙和严师母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这种感叹里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衣的见解,这个见解体现了她的身份、经历,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越是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

15、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6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将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融为一体的?明确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的描摹或者复制,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状态。在课文中,蕴含着作者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她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她的“日常历史观”。比如课文中写王琦瑶在“平安里”的生活,“平安里”每日“围炉夜话”,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他们说的不外乎是炒栗子的甜糯,瓜子的香”“他们还说糯米圆子的细滑,酒酿的醇厚,还有酒酿汤里的嫩鸡蛋”,就是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 “围炉夜话”这样一个片段,无疑充分地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细密体察能力,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面,人的细节才呈现了历史的真相。结合文本,探究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的显著特征。我的理解王琦瑶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美丽与坚强。王琦瑶的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