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904694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学 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学习内容 孙权劝学 学习课型 新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能正确翻译全文。2、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小组合作准确翻译、研讨理解内容及作者思想。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学习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学习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知识链接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司马光 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3、简介文中的三个人物(多媒体)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学前预习1、读课文,注意注音和句读。2、读准字音 卿 岂 邪 孰 遂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翻译疏通,积累词语,初步了解大意。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1、 导入课文。音乐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高歌,唱不尽三国英雄。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

3、读书学习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预习展示三:反复朗读,看书下注释,翻译,了解全文大意1、积累词语:谓:对说 卿:君对臣的称呼,你。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辞:推托 以:拿 多务:事情多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学官但:只不过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历史 耳:罢了。 孰若孤?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 乃:于是,就 就: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论议:谈论议事 才略:才干、谋略 更:重新 何:怎么

4、吴下阿蒙: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2、 译文:(略)四:概括课文情节,初步感知内容(显示问题,允许讨论)1、 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5、 作业1、解释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完成练习册知能演练部分。3、翻译课文。 学生展示预习。学生读文,并借助注释和老师点拨理解词语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习内容。第

5、二课时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一、复习情节导入新课。二、研讨课文:(一)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交流反馈:1、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3、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二)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进行分析。交流反馈: “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

6、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殷切希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找

7、出吕蒙的前后态度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3、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交流反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感叹句,惊讶不解的语气,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反问句,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4、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鲁肃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才略进

8、步惊人。语言(人物对话)(三)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四)对照板书小结,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 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4、 拓展延伸1、学

9、习,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 学习了孙权劝学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一个人即使基础再差,只要努力学习一定能够学有所成。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修身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5、 布置作业(二选一)1、假设你也有个朋友象吕蒙一样不爱学习,你要劝你的朋友学习,你会怎么说呢?写写看。2、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

10、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反馈。学生动手造句,并展示。学生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文本主线(板书)课后反思极乐乡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设计:学习内容写出人物的精神 学习课型 新授学习目标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语文课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各具性格,给我们这些小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而我们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都

11、是千篇一律,如:老师都有着满头白发,小伙子都是浓眉大眼,人物缺少活动,缺少人物特征,所以针对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单一性,空泛性,我设计了这节课的主题:观察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我确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去体现人物的人性特点。 同学们,老师曾经也给同学讲过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现在我们回忆一下: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 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 (立意)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 (选材)第四、据所选材

12、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 (布局)第五:修改、交流欣赏。(总结全文,点题照应)(点题)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如何写好人物作文。2、 新授: 学习“肖像描写,写出人物精神”(一)导入:1、展示照片,设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2、肖像描写: 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神情、气质、风度等,像静物写真那样的写出来。3、 肖像描写的目的: 以“形”传“神” 在写作过程中,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加以描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二)、阅读

13、片断、展开课题: 作者在写肖像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什么是个性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人的语言,外貌,思想,动作等方面。1、朗读下面文段。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思考问题 :问题一:文段中写的是谁?从哪些方面写的?明确:写得是鲁迅,从脸、头发、长衫、胡须、烟嘴这几个方面写的。问题二:特点分别是什么?明确:脸:黄里带白,很瘦很瘦。 头发:寸把长,直竖着。 长衫:牙黄色,羽纱做的。 胡须:隶书“一”字形 烟嘴:安烟的一头己经熏黑了问题三:从鲁迅的外貌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个具有什么个性的人?明确:正直、严肃、倔强。2、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笔下的一个人物形象杨二嫂。多媒体展示: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思考问题 :问题一:这个人物形象是谁?凸颧骨,薄嘴唇。可以用哪个成语形容她的外貌?(尖嘴猴腮。)问题二: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句写的杨二嫂的什么? (体态。)问题三:从中可以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