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21902807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

2、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3、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13、噎嗝是由于饮食情志,房劳年老等因素导致食管阻隔不通,以吞咽食物时哽噎不顺,甚则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为

4、主要表现的病证。14、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气阻滞不通,临证见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15、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七情及脏腑亏虚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下渗,而出现以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并多伴有排便次数增多为特征的一类病证。16、痢疾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而导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损,肉败血腐,出现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7、腹痛主要由外感、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引起的气机阻滞不通,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

5、主症,或伴有呕吐、便秘等症的一种病证。18、便秘是因情志、饮食、劳损等因素造成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或间隔时间延长,或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19、胁痛主要由情志、外伤、饮食或久病等因素引起肝络不通或不荣,临证见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0、黄疸是因感受时邪疫毒、饮食所伤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湿热停留中焦,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下渗膀胱,而出现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21、积聚是指因情志、饮食所伤,感受寒湿。以及他病久延导致气滞、痰阻、血

6、瘀而形成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2、鼓胀主要因情志、劳欲、酒食不节、水毒感染、他病失治等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内停而成,临证以腹部胀大,甚则腹壁青筋显露,脐心突起,面色苍黄或黧黑为特征。23、血证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后导致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及瘀血阻络,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于肌肤所形成的非生理性出血性疾患,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病证。24、淋证主要由于下阴不洁,感受外邪,情志变化,疲劳等因素造成的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类病证。25、水肿是由于肺失通

7、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26、癃闭是由于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脾气不升、肾元亏虚等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引起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27、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引起阴茎痿弱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28、腰痛是由外感、损伤、肾虚等因素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当中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病常兼有背、腿、胁、腹、膝等部位疼痛。雷头风: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是为雷头风。洁净腑:净腑指的是膀胱,洁净腑也就是利小便。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

8、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症。29、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致使机体阴津亏虚,燥热偏胜出现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30、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31、痿证是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32、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等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以颈

9、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33、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34、郁证是以情志不舒为基本病因,导致气机郁滞,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35、眩晕是由阴虚风动、痰浊及瘀血的呢过引起的清窍失养、脑髓不充,临证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36、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起的头部经脉绌急及失养,清窍不利,临证以头部自觉疼痛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若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37、中风是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临证以猝

10、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38、耳鸣、耳聋是由于年老体虚、情志失调、饮食劳倦、风邪外乘等导致耳窍闭塞,而引起的以听觉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以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声响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为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者称为耳聋。39、痫证俗称“羊痫风”,是一种由于七情失调,饮食不节,脑部受损,遗传等因素造成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痰浊阻滞,风阳内动,风痰蒙蔽心窍,流窜经络所致的发作性神志一场,临证见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

11、一如常人的一种病证。40、癫狂 癫和狂都是一种阴禀赋不足,或情志所伤,或脑部受损引起,痰气郁结,或痰火上扰,蒙蔽心神而致精神失常的疾病。41、痴呆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精气亏虚,或情志失调、外伤、中毒等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42、颤证亦称振掉、颤振、震颤,主要由体虚久病,情志过极,饮食劳倦等,导致经脉失养,肝风内动,而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43、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44、虚劳亦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脏腑衰退、气血阴阳虚耗为主要病机,五脏虚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