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893891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Microsoft Word 文档(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图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全集五)(2011-02-17 21:13) 标签: 故宫游记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宋景德镇窑烧造.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碗敞口,浅腹,矮圈足。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瓷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饮食具、酒具最多,盒类次之。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闪青,以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而名。青白釉瓷胎体轻薄,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内外

2、可见。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种类丰富,质量精良,最具代表性。此碗即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一件代表作。青白釉双狮枕,高15.5cm,长17.5cm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釉色匀净。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生产的一种重要瓷器品种,是古代窑工仿照青白玉的外观而制作的,又有“假玉器”之美称,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质量最佳。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它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人们的喜爱。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这件宋代青白釉双狮枕,不仅造型生动,釉色莹润,有

3、玉的质感,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价值,实为瓷中精品。青白釉刻花梅瓶,高26.6cm,口径5cm,足径8.5cm瓶小口出边,溜肩,肩下渐收,内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腹部刻缠枝花卉。此梅瓶造型比宋代较为典型的修长形梅瓶略显粗短。所刻花纹在匀净的青白釉面上若隐若现,青白相映,素雅恬静。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因此有专家认为传说中对“柴窑”的品评,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很可能是指这种青白釉而言。宋代青白瓷主要以盘、碗类居多,瓶类器物传世较少,故此梅瓶愈益珍贵。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

4、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径22.8cm,足径11.5cm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边起棱,深腹,圈足。盆内外施釉,口沿以内呈灰蓝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处釉

5、薄呈酱色。底呈深浅不同的酱色,有5个圆形渗水孔,刻有标识器物大小的数字“七”,并有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宫”、“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识。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径23.318.6cm,足距8cm花盆托通体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阔下敛,平底,四云头足,盆底有5个圆孔。底面刻有“重华宫”、“金昭玉翠用”八字楷书及“四”字。盆内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层厚润,上有“蚯蚓走泥纹”。此花盆托胎体厚重坚硬,造型美观实用,是典型的宫廷用器。其釉面莹润匀净,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绚美艳丽,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宫廷用器。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

6、.5cm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

7、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径2016.5cm,底径13.410cm花盆呈

8、长方形,折沿,斜直壁,平底,四角有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书目字“十”。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这件花盆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是一件备受皇室青睐的艺术品。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

9、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

10、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六”。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较为少见。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

11、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龙泉窑三足炉,高12.4cm,口径14.5cm,足距9.2cm炉折沿,短颈,扁圆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饰凸起弦纹一道,腹部与三足对应处饰有三条凸起的直线纹。通体施青绿色釉,三足底部显露酱黄色。此炉釉色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此炉造型仿青铜鬲,因此又称鬲式炉,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青釉弦纹瓶,高31cm,口径10cm,足径11.3cm瓶洗口内敛,细长颈,斜肩,扁圆垂腹,圈足外撇,颈上凸起弦

12、纹3道,腹中部凸起弦纹4道。里外满釉,胎体洁白,圈足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通体所施的粉青釉,青翠碧绿,汁水莹彻,温润如玉,特别是器身凸起的道弦纹,凸出的部分釉薄处显现洁白的胎骨,形成一条白线,俗称“出筋”,是有意识地突出坯土的白度,衬托出青釉之美。此青釉弦纹瓶代表了南宋龙泉窑在其鼎盛时期极高的烧制水平。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6cm,口径23.5cm,足径13cm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此器釉色青翠,塑贴鱼纹清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亦发现有类似器物。龙泉窑青釉凤耳瓶,

13、高17.5cm,口径5.7cm,足径6.3cm瓶小盘口,直颈,折肩,直腹,圈足。颈部两侧各置一凤耳。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面开片纹,釉色青翠莹润。南宋时的龙泉青瓷特别讲究釉的色调。窑工们以多次上釉和改变釉的配方技术,烧成粉青、梅子青两种釉色,代表着我国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况下,北宋龙泉青瓷盛行的刻、划花装饰已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此瓶唯以典雅的风韵、秀美的造型、莹润的釉色,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汝窑三足洗,宋,高3.6cm,口径18.3cm,足距16.7cm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弯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

14、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汝窑碗,宋,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碗撇口,丰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开细小纹片。制作规整,足内有五个支钉烧痕及乾隆御题诗一首: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汝窑青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蓝天。这件汝窑碗胎质细腻,釉汁匀润,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汝窑三足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汝窑圆洗,北宋,高3.3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