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861009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目录索引一、林徽因人物简介1二、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1三、林徽因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分析3四、阅读延伸一:抗战时期的林徽因4五、阅读延伸二:徐志摩与林徽因7六、阅读延伸:新月诗派风格形态辨析9一、林徽因人物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2、,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二、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构成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

3、荡漾起伏,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诗的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作为诗歌最为形式化的表达上,此诗的节奏、韵律与语词的选取都处于语词的中性状态,没有大红大紫、纯黑纯白的俗艳与锋利,在声音上,也是温和的、静雅的,甚至走向旖旎和慵懒;十一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

4、合,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研究和认识的精妙之处。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全诗只有一处破折号,这一处破折号写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呢?联系林徽因的知识背景,我们会更加明确这首诗艳丽的画面背后,有着理性主义表达的节制和书写的雅致,完全能够体现出古典英国诗歌的高贵气象。从语言上看,这首诗画面感极强。不同于当今一些诗歌注重思想的表达,它还保留着古典诗歌以形象毗类情感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诗歌意象、思想和语言之间,这首诗追求的是一种整一的感觉,不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而是以诉说为主,阅读者在吟诵的过程中参与创作,共同“呈现”意蕴的面貌,在这里,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开的画面

5、,以形象的语言等待领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温馨柔媚的情调。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来说,则是一种温润的美感。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感的时候,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也就是说于变化中、动作中展示色彩,这可以从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中看到,这样的文字有“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

6、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从人类的接受心理来说,这样的色彩点燃恰好是抓住了人类注意力的某些特点:再似乎不注意的地方写下动态的景观,稍一提神,便豁然开朗,这正是美学欣赏中的恍然一悟。而且,在这样两组文字中,有一种顺承的关系,第一组纯粹的色彩只有到了第二组跳动的组合中才更生动,试看这些词:“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云烟”则直接是状态的描写,若隐若现渺渺茫茫、“黄昏”看似暗淡实则隐喻了温暖,因为它后面紧跟着的是“风的软”、而“星子在无意中闪”承续“黄昏”这一意象,突出了“闪”的动态感,给我们一种灵

7、动的审美体验、在“夜夜的月圆”和“水光浮动”中,以“暗”和“柔”进一步烘托那种微醺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在这样的文本细读中,我们会发现,当单纯的文字组合在某种一致性的情感脉动中的时候,那些文字就会突破其单一的意义,而获得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鹅黄和白莲之间有人们笑的声音、风舞动的声音、雨滴洒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阳光一起浮动的流水的声音、树儿花开的声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声音,在洁白温暖的画面上,这些声音喧闹起来,但并不觉得杂乱,热闹而不杂乱,一定是和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有关,所以,透过这些表达声音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整首诗歌完整的情绪流,那是欢快的声音,类似溪水的

8、流动如同一个场景,春暖花开,但是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溪水在雪下流动,阳光照耀之处,漏出的一线溪流冰澈清凉,在冷与暖的交界处,这些文字在跳动:“笑声、交舞着变、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水光浮动、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这里的每一组文字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画面、一是画面的流动,笑是一种形态,要有人来构成,我们可以想象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白衣少女,那声音可以“点亮”周围的“风”,而“轻灵”是由声音的“脆质”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面相,这一组文字中,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的变是写场景,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开端。接着换了

9、一个场面,其实是一个黄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黄昏,而是温暖微醺的黄昏,在这里,写了“风吹”、“星闪”和“雨洒”,这些动感的词语引起阅读者对意象的认同,那是一种湿润的感觉,是早春的感觉,从唯美的角度来说,这一节诗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转折,但是,也正是在这一转折中,诗的意象才构成了跌宕,不那么单一的灿烂,就像一幅画,是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而且动感十足,又轻柔得仿佛不见。下面两节转入春天和人的双重赞美,这实际上是诗的主题地呈现,即歌颂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悦和春天的“轻、娉婷;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质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获得了“鲜妍、天真、庄严、柔嫩喜悦”的赞

10、美,最关键的两组意象在这里出现“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你梦期待中的白莲。”说实话,这两种意象与“鹅黄”是由冲突的,在风格上一个肃穆,一个温馨,其间的差异在过去对此诗的诗评中并没有人注意,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期待后的两种呈现,如果进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会发现,在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其间的曲折变化原本是缘于各种风格之间的不同、对话与妥协,在诗歌文本深处,这种隐秘的心理,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读的角度。所以,诗歌的第三、第四节隐含的声音远远比第一、第二节更为隐秘而难猜。第五节的声音很清晰、很明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

11、间的四月天!”我们会注意到,在这一节中,不同的意象得到了统一,“树的花开”、“你”还有“四月天”,他们统一在“爱”、“暖”和“希望”这三个词中,而“燕”的形象出现了,如果把它比喻成“家的怀想”缘于“燕子”的驻巢本能,可能略显牵强,但是,燕子的另一种经典意象也可以达到与此同等的归旨,“双飞燕”与“春燕”都是与爱情相关的意象。“梁间呢喃”才是“诗眼”,声音的秘密便隐藏在这个词组之中。诗歌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三、林徽因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分析王彬2017年03月02日1

12、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林徽因诗歌创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从其发表第一篇诗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起就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质。这一方面与后期新月派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则与1930年代中国文坛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的大量译介与吸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既保留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某些质素,又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了自觉吸收,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质的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林徽因的诗歌,对于把握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从意象的使用,情感的表达以及诗歌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契合这三个方面对林徽因诗歌的

13、现代主义特质进行了阐释。一、意象的丰富性与多义性在诗歌创作中,林徽因尤为强调意象在情感表达方面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在诗里,情感必依附于意象上,求较具体的表现;意象则必须明晰地或沉着地、恰适地烘托情感、表征含义。” 在意象的使用上,林徽因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意象和西方诗学意象有力结合,打破了对意象传统意义的袭用,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为意象创造基础,使其具备了现代主义诗学意象的“个人化”特征。反复的在敲问心同心,/彩霞片片已烧成灰烬,/街的一头到另一条路,/同是个黄昏扑进尘土。/愁闷压住所有的新鲜,/奇怪街边此刻还看见/混沌中浮出光妍的纷纠,/灰色楼前垂一棵杨柳!(过杨柳)诗中的“杨柳”之“象”暗示、表

14、现出丰富的“意”,打破了中国传统诗学“象”与“意”的单一对应关系,而使意象本身产生丰富而多义的内涵,具备了象征特质,而多个意象的组合则使诗意更加的含蓄、朦胧和模糊,表现出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二、情思的客观化与知觉化林徽因强调诗歌创作的抒情性,但她反对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与宣泄,强调通过主观情感客观化和思想知觉化以智性的表达情感。除了通过日常生活中客观的物象或场景来表达情感,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还善于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官能感觉与抽象的情感和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可感的内容来表达炽烈的情思,实现情感与思想的知觉化,于是观念的表达避免了枯燥和概念化,情绪的表现避却了直露和宣泄性,理性与情感的表

15、达实现了有力地融合与平衡。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林徽因的诗歌继承了前期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的诗歌创作原则,避免了20年代浪漫主义诗歌激情有余诗味不足的缺点,但同时又未像某些新月派诗人一样矫枉过正走入理性与形式的窠臼,而是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内化使诗歌创作在抒情与说理中找到平衡点,充分体现出新诗由浪漫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变化过程。三、唯美形式与颓废精神的契合林徽因爱美,追求美,在她的诗作中,有着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她在诗歌创作中自觉贯彻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主张,追求诗歌的“三美”。在格律方面,她通过对诗节与诗行的灵活运用以及诗歌句式的多种变化使诗歌具备节奏的美感。此外,林徽因也特别

16、擅长运用富于色彩性和描写性的语言来勾勒诗歌意象。林徽因的诗歌形式是唯美的,但在思想内涵上却或隐或显地透露出些许颓废色彩,具体表现为悲观情绪、孤独意识以及内心的虚无与绝望之感,诗歌的精神实质与西方现代主义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在西方,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与颓废精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们同出一源,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运动的不同侧面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参考文献:林徽因.林徽因诗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作者简介:王彬,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原文标题:论林徽因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质原文出处:中国文学研究2016年04期四、阅读延伸一:抗战时期的林徽因王宇林徽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