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853373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20=60分)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2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唐宋“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元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

2、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明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清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3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文化交流4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诸侯尊崇大宗 B兄

3、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霸权交替频繁 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5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6汉武帝时任用外戚和功臣作为自己的侍中,如任命外戚身份的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任命功臣金日磾为光禄大夫,任命重臣霍光为奉都大将军、大司马等。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实现了军政权力的制衡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中央集权水平不断提高7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改

4、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转移宰相的权力 B提高三司的地位C加强君主的权力 D消除地方的割据8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后者的措施是A清朝设南书房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明朝设内阁 D清朝设军机处9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无官职记录北宋(71人)20151224南宋(62人)810836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10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

5、、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这表明科举制A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 D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11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12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

6、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13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目,嘉庆帝下令:“满汉(军机)章京,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该指令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军机大臣的地位 B获取更高效的执行力C维护决策体系的稳定 D树立皇帝的勤政形象14(题文)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利

7、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15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声名而且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 B法律至上 C轮番而治 D间接民主16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雅典,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黄金时代”到来的是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B.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C.设立“五百人会议” D.向公民发放津贴17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

8、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18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19某学者指出:“在古罗马,即使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也应维持在一般的合理状态。如罗马法中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说

9、明古罗马A.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B.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C.法律旨在维护公民的利益 D.严格限制社会经济活动20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A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C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

10、,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材料三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四十六位官员受杖刑,十五人毙命为结果,明武宗最终成行。廷杖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在明朝时期屡屡作为皇帝针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朝臣而下令在朝廷之上对其实施的一种刑罚,并且规模逐渐愈演愈烈。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

11、皇帝制度的特点。4(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下省的职责。比较材料一、二,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8(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明两代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8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 “尝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

12、腊的政治制度及特点.10(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3)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6参考答案1B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考查的是受封诸侯享有的权力,包括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和征收赋役,但是不能自称天子,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排除。2B【解析】秦朝已经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且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语言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朝代更迭、都城迁移与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紧密相关,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故B正确;官方语言的变化并未消除各地语言的差异,故C错误;官方

13、语言的变化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材料的内容,抓住关键信息“官话的变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方语言形成的背景原因和性质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官方语言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认同”的结论,据此进行正确判断。3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B项排除;CD项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4D【解析】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

14、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5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李贽对郡县制的评价主要是着眼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郡县制并非由李斯首创,排除A项;郡县制下取消了分封,不存在强国兼并弱国,排除B项;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D项。6C【解析】考查汉代的政治。材料中汉武帝的侍中(汉武帝身边的亲信)多是外戚、重臣和功臣,并担任要职,说明汉武帝将权力向自身集中,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故选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表现的是血缘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所取代,这是秦朝的制度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政权力实现了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7C【解析】“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