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852474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屯溪一中屯溪一中 20172017 2018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高 二二 文文 科科 历历 史史 试试 题题 第第 I I 卷 选择题卷 选择题 4848 分 分 本卷共本卷共 2424 题 题 每小题每小题 2 2 分 分 共共 4848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请将其填写在答题卡对应表格的题号中 求的 请将其填写在答题卡对应表格的题号中 1 孔子编写 春秋 在记述历史时 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 法 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 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

2、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这被称 为 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 所作 春秋 不足为信 B 加速了宗法制的崩溃 C 是对 礼崩乐坏 的反应 D 避免了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 C 解析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 分封制 宗法制等趋向崩溃 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 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 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观点 故答案为 C 项 题干中既有 记述历史 的客观存在 也有 春秋笔法 的主观反映 不能片面判断 春秋 不足为信 排除 A 项 BD 项与材料信息不存在因果关系 均排除 2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建立 有余力以相劳 有余财以相分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 待养以终其寿 幼弱孤童之无

3、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的理想社会 这位思想家有可能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 有余力以相劳 有余财以相分 可知是指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 老而 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 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是兼爱的主张 故答 案为 C 项 老子主张 无为 孔子主张 仁 礼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 家 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ABD 项 3 大一统 是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的显著特征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 涵盖地理 制度 经济 文化 思想等方面的一统 作为对古代中国 一统 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 外儒内法 济之以道 B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C 严刑峻

4、法 思想专制 D 顺应自然 遵循天道 答案 A 解析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加以 2 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这种新儒学表现出外儒内法 济之以道的特点 在被汉武帝采纳后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是维护古代中国 大一统 的思想基础 故答案为 A 项 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 排除 B 项 C 项所述是法家思想 排除 D 项是道家思 想 排除 点睛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是指以儒家学说来施政 构建出 仁政 的形式和表面情况 再以 法 为骨 用法家学说来统治人民 使阶级关系不出现紊乱 辅之以道家的自然学说 给被 统治者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让其自然生

5、长 也就是用道家学说作为缓和社会矛盾 促进社 会发展的润滑剂 董仲舒的新儒学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各家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 4 董仲舒认为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 与天同者大 治 与天异者大乱 这种思想主要继承了 A 道家 无为而治 思想 B 荀子 天命有常 观念 C 孔孟儒家 仁 学主张 D 法家强化君权的观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 董仲舒提倡的 天人感应 思想认为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 于他 因此也渗透了 仁政 的思想 故答案为 C 项 这种思想与道家 无为而治 思想没 有关系 排除 A 项 制天命而用之是指可以利用自然规律 改造自然 排除 B 项

6、董仲舒新 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 但材料主题不是强化君权 排除 D 项 点睛 董仲舒的新儒学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如宣扬天子无道 上 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薄赋敛 省徭役 以宽民力 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5 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 据该图得到的信息有 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 四书五经 成为学校教科书 C 推动西汉察举选官制度的发展 D 地方教育系统日趋走向完善 答案 A 3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 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 趋势来看 太学博士人数大增 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 士人纷纷研习

7、儒家经典 儒学大兴 儒家思想统治地 位进一步巩固 故答案为 A 项 西汉时期还没有 四书 的提法 排除 B 项 太学博士经考 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与察举制无关 排除 C 项 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排除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 再联系所学有关内容 理解出现这种变化 的原因以及反映出的问题 据此确定本题答案 6 朱子语类 说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反映 了当时儒学 A 推崇知行合一 B 探寻科学真理 C 意在明德之善 D 旨在灭绝人欲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 格物致知 但 格物致知 的目的在于明道德 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

8、真 故答案为 C 项 排除 B 项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 A 项与材 料信息不符 排除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体现出灭绝人欲的目的 D 项与材料信息 不符 排除 7 孟子认为大臣应该 能格君心之非 才能 一正君而国定矣 而朱熹认为 看来臣子 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 此便见得是君臣之义处 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 A 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 B 迎合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C 已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D 折射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答案 B 解析 朱熹主张 臣子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 与孟子的 能格君心之非 相比 迎合了 君主统治的需要 故答案为 B 项 材料未涉及儒学民本思想 故无法体现宋朝理学放弃了儒 学民本思想

9、 排除 A 项 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已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排除 C 项 D 项材料不 能反映 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在明清时期 排除 8 王守仁主张 内心反省 克服 私欲 以 致良知 其本质意图是 A 克服程朱理学弊端 B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 修身养性完善道德 D 应对西学东渐冲击 答案 B 解析 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 认为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 要通过整治人心挽救统治 故答案为 B 项 AC 项不符合 本质意 4 图 的要求 D 项与材料无关 均排除 9 顾炎武在 顾亭林诗文集 中说 君子之为学也 非利已而已也 有明道淑人之心 拨 乱反正之事 知

10、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 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 号为通经者 大 都皆口耳之学 无得于心 既无心得 尚安望其致用哉 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 是 A 格物致知 B 忠君爱民 C 明道救世 D 知行合一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 有明道淑人之心 有拨乱反正之事 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 则 思起而有以救之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明道救世 故 C 项 正确 格物致知属于朱熹思想 故 A 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忠君爱民思想 故 B 项错误 知行合一属于王阳明思想 材料未涉及 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 明道淑人之心 有拨乱反正之

11、事 有以救之 学生容易理解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据此可以推理出明道救世的主张 即可得出正确答 案 10 梁启超 谭嗣同倡民权之说时 将黄宗羲的 明夷待访录 节抄 印数万本 秘密散布 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 也借助 明夷待访录 材料意在说明 明夷待访录 A 倡导民主共和制度 B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 推动民权得以实现 D 影响近代民主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 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 也借助 明夷待访录 说 明 明夷待访录 对近代追求民主的斗争产生很大影响 故答案为 D 项 黄宗羲主张君主立 宪制 排除 A 项 黄宗羲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排除 B 项 C 项说法夸张 材料不

12、能反映 排除 11 李贽提到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 谓见 见 见识 有男女 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 谓男 子之见尽长 女人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这一观点 A 体现了近代民主色彩 B 主张提升女子政治地位 C 声讨了理学灭绝人性 D 折射反传统的时代呼声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 谓见有男女 岂可乎 反映出李贽对男尊女卑的 传统观念的批判 因此这一观点折射出反传统的时代呼声 故答案为 D 项 李贽的观点不能 5 体现近代民主色彩 排除 A 项 材料不能反映主张提升 政治 地位 排除 B 项 理学灭 绝人性 材料不能反映 排除 C 项 12 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

13、 l796 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 而华盛顿则留下了 告别辞 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 飘然远 去 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践行了民主政治 B 意图做到功成身退垂范后世 C 行为性质截然不同 D 都改变了本国政治发展进程 答案 C 解析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仍然是皇位世袭 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体制 更谈不上为政治 民主化做出典范 与华盛顿辞职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有着本质的不同 华盛顿辞职并非无奈之 举 而是淡泊名利 维护美国民主 故答案为 C 项 乾隆帝禅位与民主政治无关 排除 A 项 B 项材料不能反映 也不符合史实 排除 乾隆帝禅位对中国政治进程没有实质性影响

14、排除 D 项 13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 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后 篾席上 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 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 经晾干之后剥离 下来 可用于书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茧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 B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 造纸术改进满足大众需求 D 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 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 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 可用于 书写 说明这种方式影响了造纸术的产生 故答案为 B 项 材料反映的是残絮集成薄片 用于书写 排除 A 项 C 项材料不能反映 排除 从材料来看 造纸术的产生与丝织业有一定 关系 但

15、不能反映 相得益彰 排除 D 项 14 有学者认为 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 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 商人 已经成了商贾小说的主角 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C 政府传统抑商政策改变 D 商人全面介入文学的创作 答案 B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人数增多 在社会上的影响扩大 从而 商人已经成了 商贾小说的主角 故答案为 B 项 材料没有反映商人地位的提高 排除 A 项 C 项不符合史 6 实 且材料不能反映 排除 文学作品表现商人生活 并非商人全面介入文学创作 排除 D 项 点睛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

16、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 社会 生活日趋丰富 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观念的转 变 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越来越普遍 15 唐人孙过庭在 书谱 中强调 书法应 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 随其所欲 便以为姿 据此可知 作者认为 A 书法是一门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B 书法者应该具备性情奔放的性格 C 书法艺术作品应该反映时代风貌 D 书法字体应追求飞舞飘逸的意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 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 随其所欲 便以为姿 可以看出作者认 为书法应当是一种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故答案为 A 项 作者对书法者没有提出要求 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反映书法作品与时代风貌的关系 排除 C 项 抒情达性有多种方式 材料没有 要求必须 飞舞飘逸 排除 D 项 16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 从来不见梅花谱 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 东风吹着便 为春 由此可见 他的画属于 A 文人画 B 风俗画 C 宫廷画 D 山水画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 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 解读材料 并作出正 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