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850149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使用时间2018年12月3日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 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 诸侯国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 分封制之中孕育着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

2、地方的控制,D正确;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A错误;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C。2.有学者指出: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然分析其常见的美德高行,不外乎是让爵(父有高爵兄让弟袭)推财(兄弟分财推多取少)借交报仇(友有仇怨许身代报)清节(一介不取推财与人)等。与上述士人作为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现象是A. 佛道盛行B. 察举选官C. 儒学正统D. 刺史监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可知,时间限制为“东汉”,内容是博取好名声,以取得考察推荐,这和东汉的选官制度-察

3、举制相关,故B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时间不符合东汉,排除A;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时间不符合东汉,排除C;西汉时期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时间不符合东汉,排除D。3.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集体宰相制度 儒家正统 官僚政治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贵

4、族政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形成集体宰相制度,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排除含有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4.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

5、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答案】D【解析】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正确;A、B、C 三项均不全面,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分天

6、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进行分析理解即可。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A【解析】由材料看出,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君臣联合行政局面出现,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使清政府在中年时走向昌盛,故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高效政府”,故B项错误;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

7、“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C项;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此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设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6.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 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C. 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D.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

8、权独立【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咸丰和奕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对条约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不必严格守约,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奕沂意识到需要遵守条约才不至于同列强为敌,事实上遵守条约也是世界外交中各国所遵守的行为准则,故中国正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追求平等外交”,排除A;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控制的傀儡政权,排除B;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已不完整,D错误。7.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A. 租界特权 B.

9、关税自主权 C. 领事裁判权 D. 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提供的法规和各项权利,在中国建立了皇权之外的“准统治权”。而领事裁判权又被称为治外法权,是西方列强侵夺中国的司法主权,对其在华的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的特权制度,正是这一特权制度,使外国列强在华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行使其他各种条约特权,有了切实保障,故“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故C项正确;租界特权仅仅限于租界地区,不能体现“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的特点,故A项错误;关税自主权只

10、属于关税方面,过于片面,无法保障其他各种条约特权的实现,故B项错误;最惠国待遇多限于通商、航海、税收方面,也没有从司法方面保障其他各种条约特权的实现,故D项错误。故选C。8.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以

11、夷制夷是利用外国人来对付外国人,甲午战争时期,当时李鸿章就提出,利用西方列强来限制东洋日本,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但最终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是借鉴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来发动起义的,体现出了以夷制华的思想;八国联军侵华以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体现了以华制华的思想特征;故A正确。9.下列有关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反封建精神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A. B. C. D. 【答案】C【解析】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故不是二者共同点,天朝田亩制度不是反映出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

12、愿望,故错误;本题选择C正确。10.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A. 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 立法与行政没有分权C. 政体架构存在严重缺陷D. 有利于防止总统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临时约法中追求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立法与行政机关之间相互制约,说明临时约法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分析权力分散的影响,排除A项;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临时约对立法与行政作

13、出分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临时约法中关于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而不是肯定它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点睛】由于当时受南北议和的影响,革命党人非常清楚临时大总统职位将由袁世凯继任,因此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这种局限性被称之为“因人设法”,是针对袁世凯而作出的制度设计。11.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

14、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A. 南昌起义B. 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精英革命”指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而“平民革命”指的是群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最早应该开始于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从此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民众参与的“平民革命”,国民大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开始重视”的要求,排除A、B、D项。12.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

15、,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A. 北伐战争B. 工农武装割据C. 长征D. 建立抗日根据地【答案】B【解析】根据“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可看出这个运动是与攻打城市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虽然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材料反映了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B符合题意;北伐的时间是1926年,1937年全面抗战后建立抗日根据地,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长征不符合材料中的“枪杆子运动”等信息,排除C。13.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红军装、五星帽,而要佩戴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目的是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B. 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 结成统一战线,争取民族解放D. 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答案】C【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