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卷)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21778545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4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姓名 班级 学号 密封线内请勿答题徐州文化艺术学校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 一 年 级 历 史 试 题题 号一二三四总 分得 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试卷的相应位置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下列表格中。题 号12345678910选 项题 号11121314151617181920选 项题 号21222324252627282930选 项1.史记齐太公世家:“

2、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1984年离乡多年的世界船王包玉刚回到宁波访问,在天一阁看到了馆藏的包氏家谱,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4.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

3、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5.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6.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7.“

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8.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9.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1

5、921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11.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12.“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

6、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挺进大别山13.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A B C D14.孙中山被尊为“国父”,毛泽东也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得到这么高评价是因为他A.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B.最早发起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C.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15.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右图报道的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深远影响是A.

7、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16.“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17.“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五四

8、运动18.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C.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19.右侧漫画创作于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环境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这幅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是A.对五四运动爆发的漠然B.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不满C.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D.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愤慨20.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 A.发动九一八

9、事变 B.发动七七事变 C.制造南京大屠杀 D.组建七三一部队21.右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A.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B.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D.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22.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A.开设工厂 B.割地 C.开通商口岸 D.赔款23.“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24. 2011年2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再次到台湾访问,与海基

10、会及有关单位商谈合作事宜。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活动始于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C.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D.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5.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A.民报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新青年2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27.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

11、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A.凡天下者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28.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A.日军攻陷上海 B.日军实施细菌战 C.日军屠城南京 D.日军占领台儿庄29.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五四起风雷 遵义定决策 卢沟燃烽火 挺进大别山B.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C.五四起风雷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挺进大别山D.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30.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