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761098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四演讲我生命中的五四五四是中国的一个超级民族节日。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其重大的政治意义,也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像这样意义的节日在我国历史上可能是很少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那一年,我十七岁,是一个已经略知一些世事的青年了;在知识上,也开始有了一些积累。我在七岁左右的时候进私塾读书。那时还是晚清,家乡附近没有现在所说的学校,大城市有了,但我们乡下还没有,所以只能入这种旧式学堂。这是一家客家人创办的私塾,老师也是从邻县请来的一位讲客家话的生员。因为据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祖宗是讲客家话的,我父亲大概是为了让我不忘祖先的缘故,就让我读讲客家话的书。我先学了三字经、论语

2、,后来好像又学了幼学琼林之类专讲骈偶对句的开蒙书,我都是一本一本地跟着学下去的。但老师教书的时候,只教诵读,不讲意思,不注意儿童心理,所以我那时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是被动的。有时老师还打人,连像我这样很老实的学生也被恫吓过,结果弄得我对读书的事,心里很怕。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我们那个镇子破天荒地开办了第一所完全小学,当时叫两级小学,实行初小与高小双部学制。它看上去挺新,实际上还是半新半旧的。学校里并没有新式的教学设备,师资也还是原来的生员班底,不过是受过短期的师范培训,比如读了几个月、半年的师范专科,就又取得了新的教书资格。在功课上,开设了国文、算术、格致、体操、图画等。在作

3、文训练上,起初做一些简单的题目,如读书论;稍后做史论文章,较为复杂一点了,像谈汉高祖治世的刘项优劣论等;策论没做过。到了高小时,老师又增加了经史典籍方面的功课,如读左传、纲鉴发凡等,让学生懂得了一些知古鉴今的道理。除此而外,虽然不是开课,但在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当中,还兴起一股风气,就是作旧诗,我也被卷了进去,并且很感兴趣。我后来一辈子写诗兼搞诗学算是在这时启蒙了。当时读的书有唐诗三百首和随园诗话等。这些书,在今天看,也是好书。这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教育。那时我也读了一些文言小说,像有一部叫余之妻,当时很有名,作者叫徐枕亚,是礼拜六派的作家。至于白话小说,那时还见不到。总之,我

4、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陈旧的、半新半旧的教育制度下度过的。五四运动,像一声惊雷,把我们从沉梦中唤醒。她使我们这些本来不大懂得国家民族大事的少年和青年学生,组织起来,上街游行、讲演,去各商店查禁日货,到神庙前的戏台上表演宣传爱国精神的活报剧这些活动的想法和内容都是很单纯的,但这一来,却使我对国家社会有了一种实体的感受。过去,我在学校里做爱国论,都是空的;到了这时,有了自己的实践,就把原来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实在的信念。这种初步的社会实践,还成为我后来进一步为国家社会做工作的萌芽、基础。五四运动对我更大的启导作用是在学艺方面。像大家都知道的,在五四的前两年,即1917年,新文学运动已经在知识界开

5、始了 ,但五四运动的巨大力量却把它在全社会范围内带动起来,并把它的革命影响扩大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气氛下,它这只文学之舟,成了一艘驶向纵深的历史海洋的母舰,承载了许多新学术的运送使命。它们后来又同它脱离开来,成了其他的现代新学科。在这些现代学科群中,就包括了我后来所终生从事的民俗学。我接触新文学运动是在1921年前后,即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两年。当时国内各地的报刊大都改成了白话文,所刊载的作品也大都是白话创作。使用文言的、或半文半白文体的报刊,虽然尚未绝迹,但到底不是主流了。这些刊物影响了我,使我抛弃了读古文、作旧诗的习惯,开始改而从事新文艺的创作。我开始学作白话的新

6、诗、小品文和散文,不久,还与别的两位同学联合,出了一本新诗集,叫三朵花。现在另外两人都不在世了,其中的一位在大革命时期成了烈士,另一位在抗战中病逝。五四后的三四年,我还和同窗好友办过一个刊物,起名狂飙。那时我热血沸腾地创作新诗和写散文,在后来出版的荔枝小品和海滨的二月中,都收入了我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些作品。我的学艺活动的更重要方面是对嗣翊笾诳诖拿窦湮难髌芳右允占砗徒谐醪嚼砺厶剿鞯墓鳌业乃鸭疃谴硬斡氡本笱母枰硕嫉摹员贝蟾枰骷嵩诒贝蟆度湛飞嫌辛恕陡枰分螅鞯氐谋追仔拢泊蠖嫉窃亓烁枰适轮嗟淖髌罚热绻愣摹度罕贰虾摹陡九驴泛臀颐羌蚁绲摹堵桨踩毡返取搅?922年底,我就跟着这个潮流活动,在我们乡下搜集歌谣故

7、事,所得作品的一部分,后来发表在北大的歌谣周刊等刊物上。那时的这种搜集口头文学的工作,不像以后那种有组织的、有计划的调查,而是个人的、自发的活动,主要是在家族亲戚、同学和朋友中间搜集。我搜集到了一些普通流行的民歌,也有客家人的山歌等。这些材料以后在不同时期分别印成了民间趣事、客音情歌集等。那一时期,我还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了有关歌谣杂谈一类的文章,在对民间文学的理论探索方面,也做了些尝试。在早期的新民间文学运动史上,我参与歌谣周刊的学术活动曾引起了社会的注意。经常有些年轻学者问我,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自序中写过一段话:自从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搜集歌谣以来,出版的歌谣至少在一万首以上。在这一方面,

8、常惠、白启明、钟敬文、顾颉刚、董作宾诸先生的努力最不可磨灭,对此话我怎么看?胡适在五四时是否认识我?其实这段话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有一天,一个同乡在街上看见我,说你现在大名鼎鼎了,胡先生的书里都讲到你了,他还说了别的一些你老兄如何如何之类的夸奖的话,我这才第一次从他口里听说此事。后来我自己也买到了这本书,才看见了这段原文。我始终没和胡适见过面,也从无个人之间的来往。他在五四时已经名气很大,是新文学革命运动的发起人;我则还是一个学术青年,在热心地追随着这个伟大的文化运动。我想,胡适先生之所以能够注意到我,是因为我那时是歌谣周刊圈里的活跃分子,他可能是在看歌谣周刊时,发现了里面的几个重要作者,包括

9、我,他认为值得一书,就把这几个人写进了他那本有名的白话文学史,还把我的名字写得很靠前。这主要表现了他的中国学者气派,他是完全从实际材料出发来得出他的结论的。他那时很关心歌谣,还从文学角度写过一篇著名的研究歌谣比较理论的文章,在当时很有权威性。董作宾撰写研究民歌看见她的论文,就受了他的启发。他那本白话文学史,在那时候大家都非看不可,解放后的一段时期还很流行;那么以他这样的学者这样对待当时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这对我认识五四和后来走上研究民间文学的学术道路,肯定是有影响的。在参加歌谣周刊的活动期间,我与北大学者直接发生民俗学的学术往来,并长期保持这种学术关系的,主要是顾颉刚先生。顾先生出身江南苏州的

10、世代书香之家,后来又考进北大读书,学养深厚。在五四时期,他年纪还轻,但学问造诣已经很深,我很钦佩他。1923年,他在整理清代文献时,发现了李调元的粤风,就在歌谣周刊上写了文章。我看到后,知道粤风汇集了两广一带的多民族民歌土调,那里正是我的家乡,于是我就响应顾先生的意见,也给歌谣周刊写了文章。以后,我们就通过歌谣周刊往来通信,谈到了粤风,也谈了其他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如对孟姜女传说的看法等。顾先生不久写了孟姜女故事研究。1926年夏,我到了岭南大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粤风,就和刘乾初一道,对它进行了翻译整理,后来分作两部分出版,一部分叫亻良僮情歌,另一部分就是前面提到的客音情歌集。这项工作,一直得到

11、了顾先生的鼓励。顾先生热心提携后学,积极地推广学术,造就人才,他对我的影响在我一生的学术活动中都占有相当的位置。从五四开始,我这种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后来发展了对整个民俗现象的兴趣,并一直延长下来。到了1927年,我到中山大学工作时,探索民俗学的兴趣愈加浓厚了。那时顾先生等一批北大教授由于躲避的黑暗统治,南下厦门,又来到广州,到中山大学教书,这时我们才初次相遇,但因为有了前几年在歌谣上通信的铺垫,我们一见面就成了老熟人。当年底,我参与了同顾先生等一道筹办中大民俗学会的工作,后一起xx了民俗周刊,出版了民俗学丛书等。这些活动以后都延续下去了。后来,民俗学的学术发展了,我个人又有了许多新的经历,比如又到了杭州;到了日本留学;解放后又参与建立了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两个方面的学会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学问上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到现在,已经八十年了。这个就不去细讲了。但回头来看,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两个现代学科发展根源还是在五四时期。假如当时没有五四运动的这些文化上的影响,我在学艺上,就不一定走上这条路,而且不一定能坚持下来。现在饮水思源,应该感谢五四对我的启迪作用。她是我所终生不能忘怀的学艺上的乳母,兹以联语铭之:一阵雷霆,惊起国民御侮救亡意识。八旬岁月,难忘师傅启蒙发聩恩情。 精品办公范文集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