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1728380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关于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调研报告XX区政协增收致富是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农民增收致富应该是什么样?我区农民增收怎么样?怎样才能促进我区农民增收?使我区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已成为XX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区政协今年开展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专题调研,在分析我区农民收入现状、问题及影响农民增收因素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对策措施。一、我区农民收入现状主要成效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幅度呈现出波浪式的“M”形走势。在经过20XX年我区百年不

2、遇的特大旱灾后,20XX年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27元,增长幅度扭转了连续多年缓增的趋势,从20XX年的的低位一举跃升至20XX年的,甚至超过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幅。直辖十年来,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平均增长。这是我区坚持科学发展、实行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硕果。2收入结构有所改善重庆直辖以来,我区农民收入结构明显改善,20XX年末,在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内部结构中,经营性收入占%,比1997年下降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1997年提高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比1997年下降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占%,比1997年提高个

3、百分点。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特点明显,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63元,增长25%,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成。20XX年我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999人,外出从业人员平均月工资为1080元,比上年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20XX年我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呈恢复增长态势,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303元,增长。全年主要农产品价格处于高位运行水平,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收入889元,增长,以建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饮食服务为主的

4、非农产业经营现金收入增长。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明显提高。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所领取到失地、拆迁补偿等财产性收入数量增加,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86元,增幅达,除社会活动增多,亲友赠送的钱物增加外,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国家一系列惠农直补政策的补贴增多。3农民生活不断改善消费水平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群众的实际购买力不断增强,20XX年,我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913元,比上年增长,比直辖时的1459元增加2154元,年均增长。消费层次不断提升,衣、食、住、行、用、医、教等各类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

5、数下降到%,比直辖时下降个百分点。消费已由基本型已向质量型发展,食品讲究营养、衣着讲究时尚,追求精神生活享受、提高自身素质的费用比重逐渐加大。家庭积蓄增加,储蓄存款增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积累持续增长。20XX年末,我区农民人均手持现金829元,比直辖前的228元增加601元,年均增长。人均存款余额达3515元,较上年增长,比直辖时的438元增加3077元,年均增长,当年增幅比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高个百分点。农民储蓄存款比例不断提高,已达%。社会保障加强,贫困逐渐减少。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我区农村医疗、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基本收

6、入和生活。20XX年底,我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为5678人,占农村人口的%,比直辖前大幅度降低。随着社会保障的加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区人均寿命达到岁,10年增加岁。主要问题我区虽然在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总体增长较慢,横向比较差距明显。从直辖市的主城区角度来看,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增长较慢,仅比全国4140元高487元,仅比全市3506元高1121元,与主城区地位很不相称。从主城区横向对比来看,差距明显仍然明显,连续多年在重庆主城九区排名第6,虽然没有退位,但也毫无进展,并且出现了与先进区县差距扩大的趋势

7、。20XX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比并列排名第7的渝北和巴南高242元,而比排名第1的南岸低1476元之多,农民增收还任重道远。2增收门路不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增收门路不多,增收渠道不宽。一是农户底子薄、实力弱,自身投入十分有限。二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创业竞争意识,致使主要劳动力大都依靠外出从事粗放型打工获取收入。在20XX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627元中,工资性收入2863元,家庭经营收入1303元,财产性收入75元,转移性收入386元,分别占、。农民依靠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比例偏大,超过6成,家庭经营性收入偏少,占纯收入的比重已由20XX年的%下降到20XX年的不足3成,特别

8、是财产性收入不足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比例过小。3困难群体尤存,城乡比较差距扩大由于城乡在发展、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差别以及地区差异,以“部队”为典型的农村困难群体仍然不少,还有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频率增加和数量增大,失地农民逐年增多,生活无靠,拉大了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XX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20XX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同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XX年的1扩大到20XX年的1,收入绝对值相差9078元,达到历史最高点。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连续多年的“

9、1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体分析,促进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是前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收入分配水平,只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高收入分配水平。直辖以来,我区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提条件。20XX年,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创直辖以来新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凸显,直辖以来,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农民增收

10、提供了保障。20XX年我区农民人均从本区企业中得到的收入达917元,增长%。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农产业就业空间扩大,20XX年我区城镇化率达。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逐渐解脱出来,自主谋业意识逐渐增强,从事交通运输、批零贸易、社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的农户越来越多,20XX年我区农民从非农产业家庭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增长%。政策制度是核心保障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优先发展城市的经济政策,使农村始终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无私的供给者,“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倾向,使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城市,流向工业,社会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无论是在生产发展还是社会保障方

11、面存在一些政策制定的偏向,利益结构的倾斜。就业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偏斜,滞后的户籍制度、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乡下人”和“城里人”在收入道路上形成了“双轨制”,这种城乡“剪刀差”势必极大地影响农民收入。以就业为例,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过剩,20XX年我区农民非农产业经营现金收入人均达到414元,占经营性收入的1/3,成为重要部分。从发展趋势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将越来越多,保障农民工充分就业的政策,对农民增收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市、区陆续出台实施了多项扶持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两免一补,农村免除学杂费等惠农政策和“新农合

12、”等保险制度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但大大稳定了农民的基本收入,而且还增强了农民发展经济、努力创收的信心,为“稳农”、“富农”提供了保障。市场价格是基本因素目前,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流通不够通畅、效益较差,农业生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农民面向市场发展生产的困难较大,基本上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市场价格成为影响农民收入最基本的因素。近些年,种植业养殖业支撑农民收入的能力减弱,目前我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不足3成,很大程度是受价格因素影响。一方面,随着近些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生产物资的价格上涨也为农民增收增加了负担。农

13、产品价格的起伏波动,直接左右着农民的收入。丰年不增收、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屡见不鲜,前些年粮食、生猪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粮猪收入下降、收入增速减缓以及20XX年大旱过后的秋菜生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通过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二元因素分析,总体上对我区农民收入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XX年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拉动力尤为突出,特别是生猪价格上涨幅度创历年之最,我区农户在扣除生产成本后收益增加,农民从一产业中得到的实惠达350元。自然环境是客观保证由于农业先天弱质特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承担的自然风险大。农业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三年风

14、调雨顺,两年自然灾害”的间歇性气象格局依然存在。一遇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就要减产减收。自然灾害不仅夺去了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干旱洪涝、病虫侵害等自然灾害都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我区伏旱发生率达93%,20XX年的百年大旱使我区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农民收入增幅降至的最低点。另一方面,随着“生态XX”的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的不断改善,将我区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客观上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是根本原因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那些有商品经济意识、有才能和胆量的农村人才,大胆投资创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农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

15、人。另一部分善于学习、具有技术特长的农村人才,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也成了带头致富的一部分人。但相当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素质差,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民增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区乡村人口具有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仅为%、%、%。二是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增收致富信心不足,安于现状、安于温饱,不作长远打算,走不出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劳动技能单一,竞争能力不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满足于小富即安。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我们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逐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思想高度重视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的战略思想,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研究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发展。1强化责任意识。各级政府虽不是农民增收的主体,但却是政策制度、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责无旁贷。从长期看,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农业发展有赖于消除政策的差异,实行城乡“并轨”。但从当前看,无论是坚持城乡统筹,还是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发展,都有赖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要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上要下大决心、化大力气向前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