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21700019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主要理论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概述第一节六淫第二节疠气第三节七情内伤第四节饮食失宜第五节劳逸失度第六节病理产物第七节其他病因 概述一 病因学说 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 形成 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病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即是病因 又称致病因素 称为邪气 六气异常 疠气传染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持重努伤 跌仆金刃 外伤及虫兽所伤等 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发病 另外 病理产物 医源因素 药物因素等 皆可成为病因 三 病因分类1 六气病源说 秦国医和左传 昭公元年 2 邪分阴阳 素问 调经论 风雨寒暑属阳伤体表 饮

2、食居处 阴阳喜怒属阴伤内脏 3 三部分类 灵枢 百病始生 喜怒伤脏 风雨伤上 寒湿伤下 4 按发病途径分三类 金匮要略 入脏腑 外皮肤所中 房室 金刃所伤 5 三因分类 宋 陈言三因学说 六淫为外所因 七情所伤为内所因 其他为不内外因 6 目前的病因分类 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 四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 审证求因 辨证求因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 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第一节六淫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六淫 六气的概念及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2了解六淫的现代研究进展3熟练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第一节六淫一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 六

3、淫的基本概念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 指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 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是否使人发病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 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或人体的正气不足 抵抗力下降 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 六气则成为病因 称为六淫 气候变化 六气 人体正气 六淫 发病 不病 六气 旺盛 不足 二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 外感性 多从肌表 口鼻而入 或两者同时受邪 故六淫又称为外感六淫 六淫所致之病又有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 2 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 夏季多暑病 长夏多湿病 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 3

4、地域性 西北多燥病 东北多寒病 江南多湿热为病 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 相兼性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注 中医所说的痹症之因 除了风寒湿之外 还应该有热邪 5 相互转化性 注 这里所说的相互转化应该是六淫所致之病证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这个条件即是机体阴阳的盛衰 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 湿邪郁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医宗金鉴 六气之邪感人虽同 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 盖以人之形有厚薄 气有盛衰 脏有寒热 所受之邪 每从其人之胜气而化 故生病各异也 例如 三 六淫的现代研究进展 具现代研究发现 六淫致病与气象因素 生物因素 物理 化学因素有关 目前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学科 如医学气象学

5、 医学地理学等多种边缘学科 1六淫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现代医学气象学已经发现了对人体较为适宜的各种气象因素的具体范围 这些气象因素范围的确定 为明确六气与六淫的界限提供了参考依据 1 气温 2 气压 3 气湿 4 气流 5 空气离子2六淫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2六淫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六淫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气候因素 还包括细菌 病毒等生物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在内 临床上六淫为病多为感染性疾病 有学者认为 风寒病邪的实质与现代微生物学 气象学 物理学有一定的相关性 风寒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低温下宿主的免疫功能以及风寒二气的气象性 物理性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才是风寒邪气致病的真正实质 对湿的现代研究表

6、明 外感湿邪与病毒 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 四 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区别 六淫属于病因 为外感致病因素 内生五邪属于病机的范畴 为脏腑机能失常 气血紊乱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外感六淫中的风 寒 湿 燥 火所致病证的表现 故称为内风 内湿 内寒 内燥 内火 合称为内生五邪 二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 风邪1 风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3 风性主动 4 风为百病之长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为阳邪 风为大气的流动 其性善动不居 具有升发 向上 向外

7、的特性 其性属阳 轻扬开泄 开 开张 泄 气液外泄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人体腠理疏松 玄府开张 气液外泄而见汗出 恶风等症状 腠理 指皮肤 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指皮肤和肌肉交接的地方腠理是渗泄体液 流通气血的门户 有抗御外邪的作用 伤风证的临床表现 恶风发热 自汗 脉浮缓 机理 风邪袭表腠理疏松 玄府开张气液外泄自汗 恶风 恶寒轻症 对伤风证恶寒发热的病机解释 素问 风论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 腠理开则洒然寒 闭则热而闷 张琦注曰 风为阳邪 其始入 因腠理之开则洒然而寒 风本伤卫 遏其营血 不得疏泄 则郁而为热 热则烦心 故闷也 风邪易袭阳位 风性轻扬升发 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 故风邪侵袭人体

8、易伤人体的上部 体表和阳经 素问 太阴阳明论 故犯贼风虚邪者 阳受之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 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疹 风痹数变 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换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 如风水证 风中经络的口眼喎斜 如 痹症 风邪为主称为 风痹 行痹 游走性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 可见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热等病 寒邪为主称为 寒痹 痛痹 关节局部疼痛剧烈 甚则痛如锥刺 痛有定处 遇寒加重 可见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湿邪为主称为 湿痹 着痹 肌肤不仁 关节重着疼痛 屈伸不利 风水证 风邪侵袭肌表 内舍其和 肺失宣降 通调失职 水湿停聚 溢于肌

9、肤 水肿前驱症状 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苔白脉浮等外感症状 水肿的特点 发病迅速 肿势严重 皮肤薄而光亮 急性肾炎 3 风性主动 指风邪所致病证 其临床表现可见动摇不定的症状 如感觉自身在转或周围物体在转的眩晕 肢体的震颤 抽搐 或角弓反张等症 如面瘫 破伤风 美尼尔综合症的部分表现等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病四季均有 风为春天的主气 但并不独见于春季 一年四季均有风 故风邪所致之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 风易兼邪致病 风邪袭表 可使机体腠理疏松 玄府开张 而卫表不固 从而机体抵抗力下降 则其他病邪易于乘虚而入 故风邪易兼邪致病 风邪往往为外感病邪的先导 古人甚至将其作为外感病的总称 故有 风者 百

10、病之始也 风者 百病之长也 的说法 现代研究 虽然空气的流动称为风 但六淫中的风邪涵盖了日照 大气电磁特性 气湿 空气悬浮物等多种气象因素如 风疹属于过敏性疾病 光照强度 空气离子浓度变化 气湿程度及风媒花粉等均可以成为导致风疹的过敏源 二 寒邪1 寒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 凝结 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2 寒性凝滞 3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 其性属阴 阴盛则阳病 易伤阳气 机体温煦气化功能失调 机体生理功能受到抑制而出现阴气盛的表现 冷凉之感 机体内正常的津液失于温煦气化 水湿停聚 分泌物排泄物质地清稀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

11、皆属于寒 经脉气血失于温煦 则滞涩不通 不通则痛 寒性凝滞而主痛 寒性收引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 经络 筋脉收缩挛急 内寒 外寒 伤寒 中寒 表寒 里寒的区别与联系 外寒 外感六淫之一 寒袭肌表郁遏卫阳 寒邪直中脏腑阻遏 损伤脏腑阳气 伤寒 中寒 表寒证 里寒证 内寒 内生五邪之一 阳虚则内寒 脏腑组织失于温煦机能减退 寒从内生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成果表明 寒冷刺激会引起人体机能一系列的生物反应 诸如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心 肌需氧指数增加 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等 当机体局部温度下降至组织冰点 4 5 以下 组织会发生反应 这种反应的可能机理有二 一是温度过低 使机体血流速度减慢 血液黏滞性

12、增加 血管内膜出现炎症 在小血管内出现微小血栓 造成局部循环障碍 二是寒冷使局部组织冻伤 细胞外液中有细小冰晶形成 造成细胞外高渗压 迫使细胞内水分移向细胞外 造成细胞内液浓缩 使电解质浓度升高 此外 由于缓冲物质被结晶 酸碱度也发生变化 尿素增多 二种因素共同作用 最终使电解质浓度达到有害程度 造成细胞损伤 动物实验显示 一定强度的急性风寒刺激 能明显抑制小鼠单核巨噬系统的免疫功能 从而导致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下降 冬春季节最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大风和冷锋面的出现 诱发了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增加 亦有学者强调 受凉 寒冷 干燥是诱发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 寒冷降低了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干燥使

13、鼻黏膜极易发生细小的皲裂 使细菌 病毒等容易入侵 三 湿邪1 湿邪的基本概念空气或环境中的水分较多 湿度增加称为湿 湿为长夏的主气 凡致病具有重浊 黏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 称为湿邪 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 易损伤阳气 阻遏气机 2 湿性重浊 沉重 秽浊 3 湿性黏滞 症状 病程 4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1 湿为阴邪 易损伤阳气 阻遏气机 湿为阴邪 空气中水分增多湿度增加为湿 湿性类水 水性属阴 阴胜则阳病 湿邪易损伤阳气 脾阳受伤 运化无权 内湿生成 腹胀 便溏 尿少 水肿 腹水 湿为有形有质之邪 有形之邪阻于体内阻遏气机 痞闷 阻滞 不通畅之症 胸脘痞闷 小便短涩不畅 大便溏而

14、不爽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湿胜则濡泻 甚则水闭胕肿 水闭 无尿胕肿 水肿濡泻 又称为湿泻 洞泄 是因为水湿阻于肠胃 脾虚不能制水所致 临床表现有身重 胸闷 口不渴 腹不痛 或微痛 大便溏泻 稀软不成形 2 湿性重浊 重 即沉重 重着之意 指感受湿邪 常可见头重如裹 周身困重 四肢酸懒沉重的症状 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 首如裹 强调其沉重之感 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 则形成 着痹 湿痹 素问痹论 湿气胜者 为着痹也 浊 即秽浊 多指秽浊不清的症状表现 如 面垢眵多 大便溏泻不爽 下利粘液脓血 小便混浊不清 妇女白带过多 质地粘稠 腥秽气味较重等 再如 皮肤湿疹 病灶多潮湿不净 或流黄水 甚至破溃糜烂

15、等 3 湿性粘滞 粘 即粘腻 滞 即停滞 阻滞湿性粘滞 即湿邪具有粘腻 停滞的特性湿性粘滞的特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湿邪为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 2湿邪为病病程较长 缠绵难愈或易于反复 4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 素问太阴阳明论 阳受风气 阴受湿气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如 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外湿与内湿的区别 外湿 外感六淫之一 外湿伤人与季节气候 居处环境有关 内湿 为内生五邪之一 指湿从内生 由于机体水液输布障碍而形成 多与脾失健运有关 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伤于外湿 湿邪困脾 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 湿从内生 脾阳虚损 运化失常 水湿不化 易于招致外湿的侵袭

16、湿邪的现代研究 1外感湿邪与病毒 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有直接关系 2临床观察发现 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见有湿证的表现 证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有一定的相关性 3初步证实病毒感染可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 并能导致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失衡 4化湿方药具有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还能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抗自由基损伤 5博士论文 外湿与空气微生物相关性及其对模型大鼠的影响 1 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为夏季的主气 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 暑邪致病 有明显的季节性 独见于夏令 暑邪纯属外邪 无内暑之说 暑邪致病 有伤暑 香薷饮 和中暑 白虎加人参汤 之别 2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2 暑性升散 易伤津耗气扰神 3 暑多挟湿 湿去热孤 藿香正气散 四 暑邪 素问五运行大论 其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其性为暑 注 热 火 暑 火 热 暑都是对热象的一个描述 而暑更强调其季节性 素问热论 说 先夏至日为病温 后夏至日为病暑 即暑病发生在夏至以后 立秋以前 有明显的季节性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所化 火热属阳 暑为阳邪 暑热之邪燔灼炎热 暑邪伤人使人体阳热亢盛 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