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680027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专注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知识梳理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农业的产生)中华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原始农耕的诞生)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1. (原始农耕诞生的意义)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二、中华文明的起源1、传说与历史的关系: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经口耳相传而保留传承的。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2、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礼记。礼运中的夏:文献 表现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公有制-私有制选贤与能 大人世及以为礼 禅让制 世袭制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 原始社会-阶级社会 城郭郭沟池以为固 国家的基本特征二里头文化遗址(河南偃师) 是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第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一、

3、夏商周的关系和商的建立: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和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商朝的状况:1、政治内外服制:方国联盟: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2、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青铜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1)特点:工艺成熟、制作精美。数量众多,礼器为主(2)代表作:司母戊鼎、(3)功能:礼器祭器显示等级身份 沟通天地、支

4、持政治权利3、 文化(地位)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内容)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意义)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实施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周初的状况:政治封邦建国:(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

5、心,(效果)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三、西周的巩固:制礼作乐:周公辅政七年,政绩斐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礼乐制度。礼:(概念)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意识,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发展)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作用)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乐;:周公(概念)又创作舞乐、史诗,(作用)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

6、家争鸣一、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二、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西周“封邦建国”秦中央集权大一统1、经济生产领域:(农业生产力)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业生产关系)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阶级关系)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工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2、社会

7、政治领域: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典型:商鞅变法3、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背景)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内容)1.儒家:1)创始人:孔子2)核心观念:“仁”3)理念“仁者爱仁”,“克己复礼为仁”4)孔子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荀子熔礼,法子一炉,其学生韩非子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2.

8、法家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供“法治”为特色,倡导接近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十分明显。3.道家始祖: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辩证法思想、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2、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孝公死后,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

9、,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3、秦统一: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1、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10、。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2、巩固: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一、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秦率名目繁多,诛罚苛刻,横征暴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2)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3)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

11、了秦朝的覆灭。(4)六国臣对秦的归属感和秦制的认同都非在短时期能建立的。二、秦的灭亡秦末农民起义(农民+六国贵族后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调渔阳屯戍,行至大泽乡,遇大雨延误限期。按秦律,误期一律处斩。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西汉建立: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战国以来社会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长期积淀)一、 政治格局:汉承秦制(注意继承中有调整):相同:中央集权体制:皇帝 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御大夫、太尉 地方郡县制 损益:政令宽

12、简疏 郡国并行二、施政思想与实践成果: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文景之治: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形成“ 文景之治”。影响:利: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弊: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9课 汉武帝时代一、从“无为”到“有为”制度的调整1、背景:“清静无为”导致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不利于社会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汉武帝雄才大略,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表现

13、:政治上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职权:(具体措施)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 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 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管吏。 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 影响: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实质:儒

14、表法里。军事上解决匈奴问题(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使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联为一体。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者其他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效果: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第10课 东汉的兴衰(1) 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2)东汉的衰败:原因: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影响:威胁中央第11课 割据与分立一、 政治格局的特点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闻风而动,他们凭借私人武装形成各霸一方、武装割据的局面。大小军阀为争夺地盘而互相兼并,展开连年厮杀,致使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平民百姓限于生灵涂炭、水深火热的境地。(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