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167995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摄像教(学)案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科 目摄影摄像年级三班级服装G30901时间10年 月 日课 题摄影摄像理论基础第 14 课时教学目标:1.学员了解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2.掌握摄影的功能与应用;3.摄像的诞生与发展4.摄像的功能与应用;5.摄影与摄像的特性;6.摄影与摄像的区别与联系重 点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摄像的诞生与发展、摄影与摄像的区别与联系难 点摄影与摄像的功能与应用教学用具多媒体/机房/机械相机、数码相机/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操作演示教学过程:摄影摄像术是人类记忆的符号。1839年摄影术诞生,人类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再现。1895年电影问世,使人类的记录

2、发展为动态和连续的。摄影和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们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由此,我们来看看摄影摄像的历史与发展历程。1.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摄影: 任何景物都因為有光的反射,被眼睛看見而記憶下來;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發現到可以利用針孔或透鏡來攝取景物反映過來的影像,再由感光材料把影像長久記錄保存,我們通稱為攝影。攝影又稱照相,俗稱拍照。日本則是引用中國古代繪畫的術語稱為寫真。英文Photography,是由希臘文Phos與Grapho兩字的結合。Phos 是光的意思,Grapho是描繪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 摄影的诞

3、生: 相機成像最基本的原理是所謂的針孔成像原理。針孔成像原理早在西元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就已發現這個現象,但並未能應用到攝影上來,經過一千多年後,直到西元1822年,人類才完成世界首幅攝影作品(但是拍画);世界第一张实景拍摄是法国人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窗外景色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這原理是說:光線經過針孔進入暗箱時,外界的景物會在反射光成直線進行的原理下,於箱內的另一面呈現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景物影像。摄影的诞生: 1825NJ尼埃普斯用阳光摄影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 照片牵马少年,画面翻拍十七世纪的一幅荷兰版 画。 1826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问世,是法国 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

4、功的,曝光时间长达 8小时。 WH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 片,大小是25mm2,现存最早的负片。 1837法国L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 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8L达盖尔拍摄了花园街一片,是摄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风俗摄影作品。 但因為針孔成像的影像太過模糊,後來就發明以透鏡來代替小圓孔,而更求影像的清晰,現在更使用多片透鏡的組合來成像,多片透鏡組裝於鏡筒內,合稱為鏡頭(Lens)。 在感光顯影的技術上,公元1725年德國,紐倫堡阿道夫大學的醫學教授,亨利其舒爾茲(Heinrich Schulze 16871744)

5、首先發現銀鹽(硝酸銀)見光變色,是人類第一次找到感光劑,因此奠定了攝影原理的基礎;他是最早提出對攝影有用的光化學之第一人,德國人讚譽他是現代攝影取像片的始祖。赫謝爾(John Herschel 17291871) 於1819年發現,稱為大蘇打(Hypo)的硫代硫酸鈉(Sodium thiosulphate)能溶解銀鹽,經無數次試驗獲得成功,遂公開宣布大蘇打為定影劑。於是在1839年公認攝影術已告成功。Photography一詞也是由Herschel所訂定的。 2.照相机的发展简史照相机的简史: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6、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

7、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

8、机。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

9、,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

10、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至此,相机开始进去我们熟悉的阶段,我国也开始在60年代生产海鸥牌、凤凰牌相机。3.感光材料的发展简史 传统的感光

11、材料有感光片和相纸,数码相机通过感光元件记录影像。 感光片和相纸都有黑白片和彩色片两种,它们的感光物质主要是银盐。一、感光片发展的历程 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用沥青加上熏衣草油(感光物质)涂在铅锡合金版(片基)上,曝光8小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窗外的景物(又叫鸽子窝)。“卡罗摄影术”:1835年,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用涂有感光物质的纸质片基放入相机,拍成负像,然后通过特定装置获得正像。达盖尔摄影术:1837年,尼普斯和达盖尔完成了银版曝光法的发明实验。1939年,法国政府向世界公布了摄影术的诞生。此后,不少人实验银版法以外的方法。1844年,中国科学家邹伯奇尝试用玻璃版拍出照片。18

12、51年,英国摄影家阿切尔发明了火棉湿版法,也是用玻璃版。湿版比金属版清晰度高,可以复制照片,曝光时间短。1871年,英国人发明了溴化银明胶干版法,感光能力由原来十几分钟提高到几十分之一秒。经过改良后这种感光材料很快大批量生产。摄影术由此流行开来。1907年,德国生产出彩色负片。1936年,市场上开始销售美国柯达公司研制生产的彩色胶片。1934年,德国开始用DIN制作为感光度的制式。1942年,美国开始用ASA制式。现在,感光片的感光度最高可达ASA6400/39DIN。二,相纸的发展史19世纪70年代中期,相纸为蛋白相纸。1880年,出现溴化银印相纸。19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人用粗面纸、布纹纸

13、制作照片。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涂塑纸。此外,还生产出适合彩色底片做黑白放大用的全色黑白感光纸。现在用的彩色相纸多是涂塑纸。三、感光元件的产生和发展传统相机用感光片记录影像,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是数码相机的心脏。目前数码相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电荷藕合)元件;另一种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由许多感光单位组成,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当CCD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就构成了

14、一幅完整的画面。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根据需要和想像来修改图像。CCD是1969年由美国的贝尔研究室所开发出来的。到了80年代后半期制造出高分辨率且高品质的CCD。到了90年代制造出百万像素之高分辨率CCD,同时,CCD的单位面积也越来越小。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和CCD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CM

15、OS便于大规模生产,且速度快、成本较低,现在高动态范围CMOS器件已经出现。二,彩色感光片的构成和种类彩色感光片有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两大类。彩色负片需要在相纸上印相或放大才能呈现被摄物的正常色彩,彩色反转片经过冲洗得到的是和景物色彩相同的彩色正片,可以直接观看、放映幻灯或用于印刷制版。为了使被摄物的色彩正常还原,彩色片一般分为日光片和灯光片,用于不同光源的拍摄。彩色影像不是由银的颗粒组成,而是由染料颗粒组成。经彩色显影,在卤化银被还原的同时,也形成染料颗粒,而经过漂定处理后,彩色底片上就只留下染料颗粒所组成的影像。彩色感光乳剂有三层,保证三层之间感光度平衡,才能使被摄体的色彩得到正确还原。彩色正片曝光宽容度小,对色温敏感,在拍摄和冲洗上比彩色负片要求严格。根据感光度,黑白和彩色感光片都可分为慢速、中速、快速片。感光度越高,成像颗粒越粗。三、影响数码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