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21677284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 2.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 闭关锁国政策B 君主专制C 重农思想D 重商主义3.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

2、事物”指的是()A 草市B 交子C 夜市D 商帮4.汉魏以来各朝代统治者大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A 小农经济是各朝代统治稳固的基础B 皇权与地主阶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C 土地兼并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D 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有着共同利益5.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 小农经济B 自给自足C 男耕女织D 精耕细作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3、材料中“心满意足的注视着过去”的根本含义是()A 固守农耕经济B 坚持君主专制C 昧于世界大势D 实行闭关锁国7.明宜宗实录中写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由此可见明朝政府()A 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 禁止民间对外贸易C 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 加强外贸税收管理8.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最早出现于()A 秦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9.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

4、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 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10.“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诗()A 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B 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C 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D 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11.“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

5、,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此政策(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B 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 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12.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从明代开始出现 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A B C D 13.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

6、“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 “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14.“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经大雅)这两段材料的主题虽然是儒家思想,但也可以用来研究()A 农业的产生B 商业的发展C 手工业的进步D 城市的变迁15.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 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C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

7、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D 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16.“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 井田制的瓦解C 人口膨胀的压力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17.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间()A 中外商贸往来频繁B 自然经

8、济受到冲击C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D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18.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A 夏朝B 西汉C 宋朝D 清朝19.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A B C D 20.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

9、,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A AB BC CD D21.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A 民营手工业B 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私营手工业2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23.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

10、反映了( )A 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 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 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 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2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这一时期是()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25.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 开始注重精

11、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樊树志国史概要据材料,概述汉代丝绸贸易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7.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存在着“国有”与“私有”的动态演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嘉靖、万历时期极大地发展起来的民营手工业适应新的形势,

12、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

13、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有什么功能?(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2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材料二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2)依据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依据材料,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存在的因素。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