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卷)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21666252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3东三省联考)北魏均田制的提出者李世安认为,“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无)余地之盈”。可见,其推行均田制的出发点在于()A重新分配土地 B打破旧田制C缓和社会矛盾 D平均社会财富答案C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A、B、D三项不正确;由材料“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无)余地之盈”可知C项正确。2(2012湖北黄冈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

2、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答案C解析有官职在身的就住在宫廷附近,没有官职在身的(指士)和农民就住在城门附近,工匠与商人就住在市场附近。3(2012宝鸡)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答案C解析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张择端,C项反映的是在明清

3、时期才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所以选C项。4(2012江门模拟)农业社会的都城往往是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趋势是()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文化中心的地位显著D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三图城市布局的变化,可发现主要的区别是“市”逐渐增多以及宫廷和“市”距离在缩小,另结合中国古代商业的学习可知选择B项。5(2012莱州)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及内地。材料反映了()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4、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材料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选D项。6(2012南京模拟)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盛泽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泽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注意本题不能选A,因为资本主义

5、萌芽是指出现雇佣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这一点。7(2012韶关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答案D解析材料“农不出则乏其食”体现重农,“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体现重视工商,所以选D项。8(2012乐山)下列各项体现的思想,不同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B“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士儒

6、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答案D解析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D项的观点是:士儒不细察,认为发展工商是末业,这是在妄下结论,即反对抑制商业发展;A、B、C三项皆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所以选D。9(2013浙江名校联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集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白居易是唐朝诗人,由材料信息可知,商人可以到浮梁集市收购茶叶,故A项正确;“会馆”出现在明清时

7、期,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项错误;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10(2013淄博)明代徐一夔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这则材料主要说明()A丝织业出现雇佣剥削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C手工业者生活的艰辛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答案A解析由材料“聚工以织”“日佣为钱”等可知当时出现劳动力市场,即A项符合材料。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材料中未反映,所以选A项。二、非选择题11(2011德州模拟)阅读下列

8、材料:材料一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材料二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雍正帝)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

9、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清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不不得摘抄原文)(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新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内容亦可)。(2)政策:重农抑商。依据:保证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提高农业产量,维持社会稳定;以农为本,各行业都依赖于农业。(3)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

10、经商要以诚信为本;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材料二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

11、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三(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答案(1)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2)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6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